CNML格式】 【 】 【打 印】 
空軍專家評解新型抗荷服:飛行員的“護身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08 15:03:29  


身著新式飛行裝具的殲擊機女飛行員。
空中“花木蘭”。
  中評社北京9月8日電/8月30日,空軍首批殲擊機女飛行員換新型“戰衣”。 

  北京日報報道,8月30日,16名中國空軍首批殲擊機女飛行員,第一次身穿為她們量身打造的新型飛行裝具走向戰鷹,一展巾幗英姿。 

  這批由空軍組織專門力量,針對女飛行員身體條件、生理特點設計的新型飛行裝具,主要包括頭盔、面罩、抗荷服和救生衣等。其中,被喻為女飛行員“護身服”的抗荷服,是殲擊機飛行員對抗空中加速度環境影響的特有裝備,已達到美軍同類裝備的性能,適用於我國空軍目前的3種機型。 

  據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專家介紹,殲擊機在空戰飛行中,需要完成各種各樣的機動飛行,速度大小和方向不斷發生著變化,產生各種加速度,座艙中的飛行員同時也會受到與加速度方向相反的慣性力的作用。其實,這種現象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多少也有些體驗,比如在突然增速、減速或急轉彎的車中感受到身體被向後、向前、向外側甩動的感覺,以及在急速升降的電梯中,瞬時感到頭部“血向下流”或者“血往上湧”。 

  殲擊機飛行員在空中做機動飛行動作時,可以感受到六個方向慣性力的作用,其中感受最多的,對人體和飛行安全影響最大的是從頭到腳的慣性力作用(也稱+Gz作用)。典型的慣性力作用,例如飛機在空中圍繞一個圓做筋鬥特技飛行,此時飛行員頭向圓心,血管內的血液因慣性力的作用甩向腳部,在慣性力足夠大時,可造成腦部缺血、缺氧、視力障礙,嚴重時飛行員出現意識喪失,導致飛行事故發生甚至機毀人亡,這也是殲擊機飛行員面臨的最嚴重威脅。據英國空軍2006年的一項調查發現,超過20%的飛行人員至少經歷了一次意識喪失事件。 

  對於慣性力作用的防護,關鍵是要保證頭部有充足的血液供應,抗荷服就是防止血液向下肢轉移的專用防護裝備。對抗荷服的研究最早開始於1918年,1944年研製成功的囊式抗荷服因其性能優越、使用方便,為世界各國空軍廣泛採用,成為殲擊機飛行員必不可少的裝備之一。 

  目前,世界各國採用最多的是五囊式抗荷服,穿著後可覆蓋腹部以下肢體大部分面積,通過與飛機上的抗荷調壓裝置配合,可根據慣性力作用的大小,自動向抗荷服氣囊內充氣,從而對人體體表施加機械壓力,將飛行員的腹部、大腿、小腿綳緊,防止血液向下移動,保證人體心、腦、眼等重要器官的供血,有效地提高飛行員的抗荷耐力。 

  以往航空飛行領域一直以男性為主導,抗荷服設計之初也沒有考慮到體形較小的女性。此次,空軍組織航空醫學及相關工業部門技術人員為女飛行員量身打造的新“戰衣”,採用立領、挺胸、卡腰、連體結構,突出腿、臂活動的靈活性和舒展度,使飛行員在駕駛操縱時動作更加自如,穿著更加美觀合身。同時,經過重點細節優化設計的抗荷服,左大腿前部縫制刀袋便於攜帶傘刀,外側及充氣管內側縫制尼龍搭扣,防止行動時充氣管隨意晃動;腰腹部、大腿及小腿調節繩外部縫制保護布,防止鈎掛;大腿後部靠外側位置縫制快速調節拉鏈,有助於調節大腿鬆緊度,增加服裝適體性。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