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GDP增幅再驚世界 外媒:中國龍咆哮歸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0-24 10:03:58  


 

  《華爾街日報》22日稱,對那些老愛唱反調質疑中國經濟復甦的人來說,現在處境更為困難了。但在22日西方媒體報道中,對中國經濟能否持續發展仍有大量疑問。《商業周刊》說,許多人開始質疑中國將如何打破對國家支出的依賴,成為更可持續、更平衡的經濟。法新社同一天說,"中國經濟起飛了,但靠的是單引擎推動"。美國彭博社22日援引專家的話將中國的經濟增長稱為"激素型"。報道說,中國經濟的復甦主要是靠了4萬億元的刺激措施,這些錢被用在鐵路、公路、電廠和公共房屋的建設上,刺激計劃將在明年結束,中國政府不得不尋找新的方式來維持經濟增長。報道還稱,亞洲開發銀行的中國經濟學家說,政府把困難而痛苦的改革推遲了,接下來將是艱巨的任務。

  《華爾街日報》22日的另一篇文章說,9在中國文化裡成了最理想的數字,它離完滿近在咫尺,但同時又差那麼一點點。中國9月份工業增加值增長了 13.9%,沒突破14%這道坎,這可以暗示中國人:不要被勝利衝昏頭腦。8.9%的GDP增幅不僅有讓中國人保持清醒的心理暗示作用,甚至可能有遏制通貨膨脹預期的現實作用。法新社猜測目前公布的數字是"偏謹慎的",實際增長率可能更高。英國《泰晤士報》援引興業銀行首席亞洲經濟學家格倫的話說,"眼下誇耀強勁增長不符合中國的利益。"

  中國經濟撐破西方經濟理論

  中國經濟9個月以來的表現讓很多西方語言家們成了"變色龍"。今年1月,《柏林日報》曾就中國經濟現狀評論說,中國經濟在顫抖;到了3月,該報以"可能還到不了6.5%"為題說,8%的增長率似乎只是一個好運的神氣數字;其後,隨著中國經濟逐漸增長,改說"中國經濟仍處在全球優勢地位";如今,該報稱," 中國經濟是世界經濟的穩定器"。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經濟學教授尼爾森22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西方經濟學界一直存在著"中國懷疑論",認為中國的發展不具有可持續性。就在這次金融危機爆發之初,還有人提出"中國經濟將面臨最大災難"、"中國奇跡行將結束"等論斷。但中國經濟發展的事實卻總能把那些經濟專家們的論斷打破。其中最重主要的原因就是西方經濟模式都是建立在它們的國情、制度體系基礎上,而中國的情況與西方有著很大不同。用西方的經濟模型來判斷中國往往行不通。尼爾森表示,西方人總是有幾個問題想不明白:一是中國的發展為什麼具有可持續性,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免疫於政治、社會等問題的影響,尤其是中國從上到下都能意識到穩定的重要性;二是中國發展的速度,西方經濟學界常有這樣的尷尬,經濟學家在引用一些數據來分析中國時,那些數據其實早就過時了,中國發展的速度快於西方經濟理論發展的速度;三是中國的內需,中國的地區不平衡到底是發展的桎梏還是潛力所在。

  瑞典《每日工業報》記者埃德斯特羅姆說,瑞典經濟基礎雄厚、就業群體不大,且有較為健全的福利體系,所以才確立了"環境友好型"的經濟模式,這也是為什麼瑞典可以在氣侯問題上保持高調的原因。但中國的情況完全不同,僅每年的大學畢業生就幾乎相當於半個瑞典的人口,並且仍有很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對中國來說,首當其衝的問題就是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埃德斯特羅姆說,世界必須正確地認識並接受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如果處於嫉妒或是擔心的心理,人為設置障礙去打壓中國,無論成敗都可能引火燒身。

  "話讓別人去說,日子自己過好"

  法新社報道中國經濟時曾援引專家的話把中國稱為維持當前世界經濟"一個必不可少的齒輪"。在中國公布第三季度GDP之前,西方一些財經媒體、大通訊社紛紛提前預報這則新聞,許多媒體還找專家進行了各種預測。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東亞問題學者馬丁.雅格斯22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西方媒體、投資家、股市盯著"中國GDP變量",表明中國的這些數字不但具有中國意義,還具有世界意義。"中國經濟第三季度增長8.9%這個消息對歐洲美國來說都是一個積極的消息"。對於一些媒體將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稱為"激素型"增長,雅格斯說,中國目前選擇的是一個比較合適的經濟戰略,中國的經濟戰略是由中國的傳統文化、體制、思想等凝聚的產物,跟西方確實不同,而中國模式是這個世紀最值得研究的話題之一。

  在很多人看來,第三季度GDP數字還可能涉及中國經濟模式地位變化、國際聲望漲跌。2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西班牙埃菲社記者就追問中國官員:通過您剛才發布的這些數據,您能不能告訴我們,中國在年底會不會在GDP總量上超越日本?馬來西亞《沙巴時報》在一篇報道中說,經濟學家預測,本周中國發布GDP數字,會繼續縮小與日本的差距,後者第三季度可能只增長1%。預計中國在2010年或2011 年超過其亞洲對手日本,坐上後者已占據40多年的位子。

  德國《世界報》網站上,網民對中國GDP增長的議論五花八門。網民亞納德夫認為,中國終將以"最好的道路"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我們必須向中國學習;網民尚科寫道,中國的任務艱巨,它有4億人口每年收入少於1美元(數字與中國的數據不符--編者注)。名叫瓦特爾的網友則稱,這是一個自己欺騙自己的美好數字,如果增長停止,中國將很可憐。

  日本《讀者新聞》說,中國的內需將牽引世界經濟,也會對日本經濟造成良好影響。美聯社則援引專家的話說,中國復甦的影響主要在於提振全球信心,而不是實際推動增長,"除了初級產品外,世界其他地方獲得實惠相當有限"。

  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說,中國經濟正在回暖,各項經濟政策發揮了作用。但現在我們就像一個經濟危機下的大病初愈者,身體仍很虛弱,需要的是健康的慢跑,不是百米衝刺。西方對中國的了解並不深刻,分析中國時經常不是吹捧就是貶損。對外界的誇獎和質疑,我們應該抱著一種從容心態:話讓別人去說,日子自己過好。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