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湯紹成:統一看似遙遠,情勢變化或出乎意料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1-06 09:54:15  


 
  值得注意的是,在柏林牆倒塌之後,周邊的國家都盡力阻止德國的統一,這主要是懼於一個團結與強大的德國再現。直至波昂政府做出了各種讓步的承諾之後,反對的聲浪才得以平息。這對於兩岸是否也有警示作用?由於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相關的國家必定會對於一個強大與統一的中國產生更高的戒心。因此,外在的因素,比如美國與日本的角色則顯得重要。 

  但是,根據胡錦濤主席“和平發展”的策略,此乃兩岸統一之前的過度階段。依照此策略的推演,台灣人民的意願乃日益成為北京最後完成統一的前提。再以“反分裂國家法”的內涵來觀察,若台灣不獨立,大陸動武則缺乏正當性,因而這也降低了兩岸的對立。其實,這也與前述西德對於東德的政策相似,統一必須對方同意。 

  再者,由於兩岸交流日益頻繁,台灣的開放與民主思想也必將對於大陸產生影響,而這也完全與當時西德對於東德經由接近而改變的政策相似。相對的,當前北京在對台方面的利多政策,也將會改善台灣民眾對於大陸的負面觀感。因此可知,這種日漸趨同政策也將有助於兩岸的和平發展。 

  此外,由於當時東德是選擇以“加入”西德的方式來完成統一,方式比較簡單。在兩德1990年所簽訂的“統一條約”中,詳細規定了西德接掌東德的一切資產與負債,東德的法律規範都由西德來取代等規定。 

  由於統一的過程極為倉卒,新統一的德國則必須面對各種問題。尤其因為德東地區的發展落後,因而聯邦政府花下及大的人力財力與物力來接濟貧困兄弟,一度延緩了德國整體經濟的發展。依據統計,兩德統一的經濟代價約為1兆5000億歐元,比全國的國債還要高。自統一以來,德東的許多工廠都因缺乏競爭力而倒閉,導致失業人口激增至20%。在20年後的今天,聯邦政府每年還要花上一千億歐元來支助德東地區,雙方之間物質方面的差距雖然日益減少,但德東人民仍有二等國民的感覺。 

  在2005年的選舉後,默克爾領導的基民黨無法與小黨組成政府,因而被迫與社民黨組成大聯合政府。原本各方都不看好這種安排,但是兩大黨相忍為謀,經過四年的共同執政,相對立的立場日益趨同,因而給於小黨比較大的空間,致使基民黨能在月前的聯邦大選中與自民黨組織新政府。 

  由於大黨趨同,德國選民對這次選舉冷漠以對,但投票率仍有70%,可見德國選民仍舊極為關心政治。但此次整個選舉過程平淡無味,根本找不到另人關注的議題,堪稱建國60年以來最無聊的大選。日前,默克爾的聯合政府才組建完成,由自民黨主席Dr. Westerwelle擔任副總理及外交部長。但是,外長比較有爭議,因為它是同性戀者,各方還得多加了解與適應。 

  此外,主張民主社會主義的左派政黨(Die Linke),此次雖只獲得11.9%的選票,但是該黨在德東地區的得票率卻也一如往常接近30%,這明確顯示,不少德東人民在適應新制度方面的困難。而德西人民多認為,政府已經花下太多資源來援助德東人民,但他們仍不滿意,還票投左派黨,因而心裡也不平衡。總之,兩德統一至今,德東與德西人民心理之間的隔閡仍有待磨合。 

  自去年以來的金融海嘯,也讓德國受創甚深,但與歐洲其他國家相較,德國的情況還不算太差,主要是因為其製造業極為強勁,至今復甦的情況明顯,由此可見德國人民確實有不少過人之處,其中尤以他們的勤奮態度與組織能力特別突出。 

  綜上所述,也就是由於德國人的這些過人之處,西德在戰後快速復甦,而東德也堪稱當時共產國家的首選。但由於制度的競賽,東德還是不敵西德。在此過程中,柏林圍牆就是民主與極權的最佳標誌,雖然如此,雙方仍然制定出和平共存的方式。這種“agree to disagree”的妥協,必須是基於雙方的高度善意與誠意,再加上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終於使得兩德和睦相處了20年之後,最後完成統一。儘管兩岸與兩德的實例區別甚大,但兩岸關係已有向德國模式發展的跡象。比如,北京對於台灣甚至“中華民國”接受的程度,已由完全漠視轉為適度暗示,現正朝向事實承認的方向邁進。因而,當“九二共識”已具備“一中屋頂”之後,是否有可能向德式的“屋頂理論”發展? 

  在兩岸方面,北京仍然關注國民黨是否長期執政,以及美國可能的反應。所以,直至兩岸和平協議簽署之前,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建設性模糊的政策,還將可能延續一段時間。以目前的情勢觀之,兩岸軍事衝突的可能性降低,雙方在和平發展的階段中,經貿與文化交流快速增加,未來的發展理應看好。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