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兩岸和平協議:台灣安全的守護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31 01:25:25  


和平協議,保障兩岸。
  中評社/題:兩岸和平協議:台灣安全的守護神 作者:陳勤浩(廣東),清華大學台灣法政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2009年9月21日,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在美國馬里蘭大學演講時指出:台灣內部對簽和平協定尚未有共識,但兩岸若需深化和平根基,強化台灣安全,就需要討論和平協定。10月28日,台灣前“國安會諮詢委員”蔡宏明在旺報撰文,向馬政府提出建議:“為避免‘和平協定是投降協定’的刻板印象,政府可以考慮委託藍綠陣營之智庫,就兩岸和平議題進行研究。再進一步集合朝野智庫之力量,共同探討與研究兩岸邁向和平協議應解決與協商之議題,方能鋪陳兩岸邁向和平協定之可行路徑。”蔡宏明的見解很有道理。筆者認為,兩岸和平協議是台灣安全的守護神,也是台灣發展的推進器。人們期待馬政府在兩岸政治議題上積極參與,有所作為。兩岸關係遲早要邁過“和平協議”這個門檻,遲不如早,越早準備,對台灣就越有利。

  兩岸急需和平協議

  10月中旬,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石之瑜在中評網發表題為《為何急需兩岸和平協定?》的文章指出:人們對兩岸現狀的不耐或急迫感,主要來自兩個現象,一是馬英九上台以來遭遇台獨的步步進逼,在“九二共識”及所謂“中華民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上噤聲和倒退,在“胡六點”發佈後,馬英九更是逃竄躲藏,不吭一氣;二是8.8水災後,馬團隊在民意支持度上一落千丈,沒有人能保證國民黨在2012年後能繼續執政。因此,石之瑜認為:“某種形式的政治保證必須儘快取得,起碼是以限制可能繼任的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又要往台獨方向發展,或是阻撓兩岸關係的平穩進程。就算將來民進黨勢必要推翻之前政府的政策,起碼看起來那是台灣的反悔,若因此出現衝突就不是北京的責任。”(1)石之瑜的批評一針見血,有理有據。這也許就是為甚麼在“硬實力”上較台灣強大的大陸一方,以及台灣島內和國民黨內真正關心兩岸和平與台灣安全的人們,急切期待兩岸開展政治對話,希望儘早達成和平協定的原因。

  六月中旬在北京的一次研討會上,一位台灣資深學者透露,國民黨內部有份民調顯示,如果問兩岸交流是先經濟還是先政治?一般的答案都是先經濟後政治;如果問兩岸是先簽和平協定,還是先簽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大部分台灣人民選擇先簽和平協議。台灣人民非常務實,認為簽了再多的經濟合作協議,如果沒有和平保障,也是沒有用的。簽訂兩岸和平協定,就是影響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最重要關鍵,不僅為強化台灣的安全請來守護神,也為台灣的永續發展鋪平道路。誠如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最近在中評網撰文所言:不論是天時、地利、人和,萬事具備只欠東風下,馬英九倘若無法順利推動兩岸和平協定之簽定,為兩岸人民開創兩岸和平發展的新局,將成為影響兩岸發展的歷史罪人。馬英九此時不僅同時是黨政軍領導者,更處於天時地利人和歷史機遇上。牽一髮動全身、千載難逢是馬英九的兩大良機。(2)

  就在馬英九接任國民黨主席的前一天,馬政府首度通過半官方的“第二軌道”--“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在一次台美智庫座談會上,公開向對岸釋出啟動政治對話的“三要件”:即“先完成簽署ECFA與MOU”、“國內達成共識”和“國際社會接受”,引起輿論一片譁然。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在兩岸政治議題上有意拖延並逃避責任,等於明白無誤地告訴世人:和平協商不是馬政府可以說了算,需要“國內”的共識與美國的接受。這也預示著,2008年5月馬團隊上台時將與大陸協商和平協定列為重要施政目標的承諾(當時並沒有所謂“第二任期再談政治”之說),可能因上述的“三要件”,尤其是“後兩件”而流於跳票。對此,台大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隨後在旺報撰文發問:“只有經貿交流而沒有和平協定,有可能化解兩岸的核心癥結嗎?敏感問題不碰,真的符合台灣利益嗎?我們擔心,時間不見得對台灣有利,等待被迫進行和平協定談判時,我們的籌碼能夠有多少”?(3)這個質問擲地有聲,發人深省。

  張亞中緊接著在中評網發表專欄文章指出:我們可以理解馬英九在推動兩岸政治性對話時必須考慮美國立場的看法,但是台灣也必須明瞭到,做一個扈從者必然失去自己的主動權,特別是當華府與北京需要利益妥協時,台灣有可能會被出賣或犧牲。張亞中在文中向馬英九發出呼籲:“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是創造和平的機會;一個稱職的政治家是掌握和平的機會,一個平凡的政治家是不放過和平的機會。錯失這三種選擇,就與‘政治家’的稱號揮手再見了。與其自陷在‘國內達成共識’和‘國際社會接受’的條件說,不如認真地研究並與北京就兩岸政治定位進行對話,為兩岸和平發展找尋一個雙方可以接受的方案。”(4)

  馬英九在兩岸政治議題上患得患失,畏首畏尾,生怕得罪了綠營,流失了連任的票源,其實是自捆手腳,是典型的“葉公好龍”!事實表明,與大陸簽訂和平協議,反映在台灣主流民意上已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雙方如何談以及協定的具體內容問題。既然如此,為甚麼不能未雨綢繆,及早謀劃,在積極進行經濟、文化合作協定談判的同時,著手準備政治議題的對話協商呢?如果兩岸在這方面的準備工作做得及時、充分,能夠抓住馬團隊本任期上還有兩年半的寶貴時間,一鼓作氣,乘勢而上,積極進取,力爭儘早突破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瓶頸,不但不會拖馬連任的後腿,也許還能為馬英九競選連任加分助選。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馬英九在2008年3月之前,曾把和平協議作為他的競選政綱之一,當時不也被綠營大肆攻擊批評嗎?但結果主流民意還是選擇了馬英九,可見民眾心有桿秤,誰愛台誰賣台自有定見,來自綠營的抹紅抹黑撼動不了台灣主流民意的大方向。

  時至今日,如果把簽訂兩岸和平協定的希望寄託在馬英九的第二任期上,則“兩岸和平發展五項共同願景”中最重要最困難的這一項可能無法實現。理由很簡單,首先,沒有人能保證國民黨在2012年後能繼續執政。馬英九上台後對媒體表示的“任期內(沒有說第二個任期內)儘量完成與北京簽署和平協定”(5)的承諾若跳票,則顯示其政治誠信度不足,也將影響其連任之路。其次,如連戰所說,政治議題既耗時又複雜,從2005年第一次“胡連會”至今已4年6個月,國共提出的五項共同願景有四項已在推動落實並取得顯著成效,唯“達成和平協議”一項至今舉步維艱,障礙重重,後面還能有多少時間和機會?2008年國民黨首次贏得大選,有機會、有責任、也有承諾在任期內完成與北京簽署和平協定。但10月間出爐的一連串“條件論”,卻給滿懷熱切期待的人們當頭一盆冷水,令開啟兩岸和平之門的歷史契機可能悄然錯失。對此,須引起兩岸同胞的警惕。

  和平協議突破政治瓶頸的五個要點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2008年以來,兩岸學術只、智庫、媒體和有識之士,已頻頻就和平協定展開不同形式的探討,通過在若干難點問題上預先相互醞釀和討論,以求先期形成交集和定見,為下一步兩岸的正式協商談判夯實基礎。

  台灣方面2008年已出現兩個關於和平協定的文本草案。一個是前“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進益2008年7月參加國台辦海研中心在杭州舉辦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論壇”時提出的《台灣海峽兩岸和平合作協定草案》;另一個是張亞中在香港《中國評論》月刊2008年10月號上發表的《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芻議》。張教授在《中國評論》2009年4月號上發表的另一力作《論兩岸統合的路徑》文中還提出:“兩岸統合學會擬邀請包括兩岸在內的海外華人社會相關知識菁英共同座談、討論以期以中華民族之智慧研擬一有關兩岸和平協定之“民族版本”,以確定為兩岸的定位與走向,為未來發展奠定法制面的基礎,俾供兩岸政府參考。”

  和平協定的內容為何?是兩岸能否達成協議的重中之重。研擬一個兩岸都能接受的和平協定的“民族版本”,是達成兩岸和平協定,突破兩岸關係政治瓶頸的重要途徑。雖然難度非常之高,但如果雙方能在以下五個方面形成默契,相互配合,則有望共同跨越和平協定的門檻:一是堅持“九二共識”,恪守“一中框架”的原則。二是兩岸平等相待,實行平等的政治互動模式。三是將“主權”與“治權”區別開來,處理好雙方的涉外問題。四是突出兩岸特色,使用機構名稱和人物稱謂要做到內外有別。五是擱置爭議,避繁就簡,避免使用較為敏感或具爭議性的用詞或提法。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