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華澳報:馬骨子裡對大陸有孤芳自賞式的偏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1-05 16:03:41  


  中評社香港1月5日電/澳門新華澳報4日發表富權的文章說,馬英九在“元旦祝詞”中再次宣示“不統、不獨、不武”,展示了其“保持現狀”的兩岸政策主軸。實際上,其在“元旦獻詞”中所強調的“這不是消極地維持現狀,而是積極地爭取一段足夠長的時間,讓台海持續和平發展,讓兩岸人民透過經貿、文化各方面的深度交流與合作,增進瞭解,淡化成見,並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為兩岸爭議尋求一條務實可行的出路”、就暗喻了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已從“先經後政”後退為“先經緩政”以至是“只經不政”。因此可以預料,在今年一年內以至是其第一個四年任期內,海峽兩岸間的經濟性事務性協商仍將繼續進行下去,因為兩岸關係是馬英九就職一年多來唯一的政績所在,如果連這把“刀子”都扔掉了,那馬英九就連二零一二年的連任都不要想了。但是,要指望他極極以其是被動消極地展開與對岸的政治對話,則不切實際。因為這不單止是他擔心過分“傾中”會影響他的“二零一二連任”大計,而且在骨子裡,他對大陸地區的“民主制度”、“人權保障”、“法治水平”、“創新設計”與“生活品質”諸方面,存有孤芳自賞式的偏見,不願與之“合流”。這與他是否堅持反對“台獨”的政治立場無涉。

  馬英九在其“元旦獻詞”中最具爭議性的一句,是“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也早已成為主權在民的民主社會。我們應當充滿自信,台灣的未來,當然是掌握在我們二千三百萬人的手中。”有人分析認為,這句“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是其“隱性台獨”或“B型台獨”的表白;但也有人反駁說,這一表述並未脫離馬英九一貫的“一中各表”的立場,這與陳水扁“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表述是有差異的。馬英九也一再強調,他的“一中”就是指“中華民國”,領土就是“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的範圍。馬英九還特別強調過,他是“中華民國”的“總統”,不是“台灣國”的“總統”。

  這後一種說法,如果是使用在馬英九單獨論述“中華民國憲法”時,或許確是可以說得通。確實,在“憲法一中”的立場上,其領土及於中國大陸(“還有外蒙)的“中華民國”,確是“主權獨立國家”,符合“一中各表”的立場。但問題是,馬英九在“元旦獻詞”的這句話,是置於專門表述兩岸關係的段落的,其前面有“從前年執政以來,政府恢復兩岸協商,始終堅持對等、尊重的立場”,後面有“正因為中華民國是民主國家,兩岸政策必須受到國會與輿論的監督,並向人民負責,任何攸關人民福祉的兩岸協議,政府一定真心聽取各界意見,加強與在野黨和人民溝通,以尋求共識,爭取支持”。這麼一連貫起來,“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這句話,其內涵就發生了質的變化,是將與台灣當局進行兩岸協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置於對等、平行的關係的。因此可以說,這句話用在兩岸關係上,是明顯的“特殊兩國論”的翻版。儘管它比陳水扁“一邊一國論”的“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性質要輕一些,但仍難以掩飾其“獨台”的定位,完全背離了馬英九自己曾參與研擬的《國家統一綱領》及“國統會”對“一個中國”的定義。

  實際上,當年“國家統一委員會”在頒布《國家統一綱領》後,也公佈了《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雖然對“一個中國”的涵義,仍然堅持“應指一九一二年成立迄今之中華民國,其主權及於整個中國,但目前之治權,則僅及於台澎金馬。台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份”,並指台灣當局的最終目標是“建立自由民主均富的一個中國”。此即是台灣當局所主張的“一中各表”的理論基礎。因此,《國家統一綱領》的最終目的,就是“海峽兩岸應在理性、和平、對等、互惠的前提下,經過適當時期的坦誠交流、合作、協商,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共識,共同重建一個統一的中國”,而且還訂有“近程--交流互惠階段”、“中程--互信合作階段”、“遠程--協商統一階段”的進程。比照這個“時間表”,目前兩岸間己基本上完成了“近程——交流互惠階段”的大部分內容,甚至還已完成了“中和--互信合作階段”中的“開放兩岸直接通郵、通航、通商”的任務,只差在“兩岸應摒除敵對狀態,並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以和平方式解決一切爭端,在國際問題互尊重,互不排斥,以利進入互信合作階段”。但是,馬英九卻就是“卡”在“兩岸上談結束敵對狀態協議”上,此顯見其對進行兩岸政治談判是持拖延態度的。

  這一點,在馬英九“元旦獻詞”中的“而是積極地爭取一段足夠長的時間,讓台海持續和平發展,讓兩岸人民透過經貿、文化各方面的深度交流與合作,增進瞭解,淡化成見,並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為兩岸爭議尋求一條務實可行的出路”中,可見端倪。因此可以說,馬英九不但是放棄了“國統綱領”的“時間表”,而且連“國統綱領”的本義--追求國家統一,也已放棄,而代之以“為兩岸爭議尋求一條務實可行的出路”。--這個“兩岸爭議”指的是甚麼?語焉不詳,既可能是指兩岸對“一中”的不同看法,也可能是指其他各領域的不同看法,但肯定就不是國家統一。這也就難怪,馬英九的任期即將過半 ,但仍不願恢復被陳水扁終止了的《國家統一綱領》及恢復“國統會”的運作。而不要忘記,陳水扁在“終統”時,作為有份研擬“國統綱領”的馬英九,是義憤填膺並嚴辭批判的。

  因此,馬英九在“元旦獻辭”中表態“共建和平環境,深化兩岸交往”,只是“方法論”,並非“目的論”。在私,為的是要保住他就職以來唯一的政績——兩岸關係緩和,否則連這項政績都失去了,那就真正是“昏庸總統”了。在公,則為的是避免台灣陷於“邊緣化”。這一點,他在“元旦獻辭”中的“因應‘東協加一’,調整全球佈局東盟”部分,就說得很清楚。而且,他要與大陸洽簽“ECFA”,也是為了方便與其他國家洽簽“FTA”。

  儘管如此,馬英九卻又在“元旦獻辭”中,不自覺地將兩岸關係與政治掛上了勾,那就是“兩岸關係的緩和,也獲得國際社會普遍的肯定,連帶增進中華民國與主要國家間的互信,打開深度交往的大門。在國際社會中,台灣象徵的意義,除了‘自由’、‘民主’、‘繁榮’以外,又增加了‘和平’一項。從前許多國家迴避台灣,深恐捲入兩岸對立,如今兩岸和解,他們開始願意與我們商談免簽證待遇或避免雙重課稅協定,也有更多國家願意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及其相關活動,這些都是兩岸關係緩和的附帶效果。”不過,他又強調,“政府也不會一廂情願,將台灣對外關係完全寄託於兩岸關係的發展。我們會採取平衡原則,讓兩岸關係與對外關係相輔相成,同步前進,不會有所偏廢。事實上,兩岸和解增加了台灣的國際空間,也使我們更有意願與信心繼續深化兩岸關係,兩者之間形成良性循環”這就把馬英九的現實主義完全暴露無遺。

  然而,馬英九似乎是忘記了政治經濟學上的一個原理。--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上層建築也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發展。當兩岸關係中的經濟合作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時,就必然會自動突破“只經不政”的桎梏。屆時,要擋也擋不了,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義為轉移的。實際上,台灣過去就曾有過這方面活生生的例子。一方面,當台灣的經濟建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民主化的浪潮興起,而終於導致解除戒嚴,實行民主政制。另一方面,當台灣的經濟發展到了瓶頸,導致大量台商到大陸尋求第二春之時,甚麼“戒急用忍”、“積極管理”,都阻擋不住其腳步。因此,當兩岸簽署了“ECFA”,未來兩岸經濟合作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兩岸政治對話就自然而然會來,所謂“積極地爭取一段足夠長的時間”之說,必然會被歷史證明是判斷失誤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