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今年台灣經濟最大的風險 恐怕是在政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1-12 11:14:46  


  中評社台北1月12日電/度過“後金融海嘯時期”的二○○九年,二○一○年應該是揮別海嘯的低迷、迎向復甦的一年,縱然這股復甦氣息相當微弱,但從台灣到全球,景氣的確已確立上揚格局。不過,台灣經濟仍有風險,而主要風險就在政府。 

  中國時報社論指出,二○○八年下半年發生的全球金融海嘯,讓世界各國都墜入景氣衰退的深淵中。台灣在該年第三季經濟成長率開始陷入衰退,第四季更衰退七.一一%;二○○九年在悲慘的衰退中揭開序幕,第四季經濟衰退九.○六%,為史上最慘烈的衰退。但二、三季之後,雖然每季經濟年增率仍是負數,但季增率則由負轉正,去年第四季經濟年增率來到六.八九%。雖然與比較基期較低有關,但該季三.四九兆台幣的國內生產毛額,也算恢復海嘯前的正常水準了。“行政院主計處”預估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為四.三九%,各家智庫預估的經濟成長數值大都也在四.五%上下。 

  國際經濟情況,也都是由去年的“慘白”到今年可恢復“血色”。根據環球透視機構的數字,去年全球經濟衰退二.○%,今年可成長二.八%;主要經濟體中,美國由去年的衰退二.五%到今年的成長二.二%,歐盟由去年衰退四.○%到今年成長○.九%,大陸更是可望由去年“保八成功”的八.五%到今年的九.八%。因此,由各機構對今年經濟的預測數據來看,今年經濟情況明顯比去年好。金融海嘯中心國家雖然受創相當重,去槓桿化的過程在今年仍將持續,歐美這些國家的經濟也尚未恢復到海嘯前的水準;但,至少已脫離去年的衰退,走出谷底,恢復正成長。 

  社論續道,再以經濟實況看,從島內到國際的金融市場,不但大部分已恢復到海嘯前的水準,部分甚至已超越前高;引發海嘯的核心因素─房市,也止跌回升。雖然全球央行祭出超低利率、大幅釋放資金到市場,是支撐金融市場的最重要因素,但政府的支撐也的確恢復市場信心。企業的營收與獲利逐步復元、訂單成長、產能利用率提升,企業已有能力幫員工加薪。即使對景氣反應最慢、至今仍維持在五.八六%的失業率,我們也看到包括金融保險業、科技業,都逐漸釋出徵才訊息。 

  相較於過去兩年,今年怎麼看都該算是個“好年冬”。不過,全球經濟仍有隱憂,例如:主要國家逐漸撤除對經濟與市場,在金融流動性與財政支出的支援後,經濟與市場受到的影響程度多大?新興市場經濟反彈,增加對原物料與原油的需求後,通膨何時捲土重來?此外,去年各國興起的保護主義,雖在各方理性克制下未釀成大礙,但,今年呢?這些風險的發展,值得關注。 

  社論認為,對台灣而言,今年島內外景氣回春,大環境算是正面有利。不過,今年台灣經濟最大的風險,恐怕是在政府。 

  今年東協加一的東亞自由貿易區上路,區內經濟體大部分產品出口到區內國家都可享有零關稅,但台灣的石化、機械等各產業出口該區,馬上面臨五到十%不等的關稅。政府思以ECFA(兩岸經濟架構協定)突破,且預計上半年可簽署,此為正確也是政府該作的事。不過,以“美牛案”的例子看,政府推動政務的能力既不足信又不足取。再加上ECFA牽動了兩岸神經,在野黨與本土派極力反對,各種似是而非的說法不斷流傳,年底又面臨五都大選的政治紛擾。政府如無能在上半年順利完成簽署,或是即使簽署但內部造成重大爭議與分裂,都會對台灣社會與經濟造成難以估算的影響。 

  在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MOU生效後,兩岸金融往來會更密切,除了陸資投資台股外,從外資到兩岸企業彼此參股投資將更成常態,如中國移動入股遠傳、中策與中信金聯手買下南山人壽、富邦參股陸銀與搶標中金股權…等。政府面對此趨勢,是否能順應時勢,以更開放的態度,讓這些企業的合併與投資回歸專業與市場;還是屈服於特定民粹力量,以各種理由阻擋這些案件。政府的態度,將影響外資看待台灣的態度,同時也牽引著未來的經濟與金融市場。 

  此外,如對面板、晶圓代工、封裝測試、輕油裂解廠…等各種產業赴大陸投資,或受限制或被禁止,今年是否能有突破,讓企業的全球競爭力不會因政府愚蠢的限制而流失,也仍有待觀察。因此,我們不僅要期望政府對其該做的事有能力完成,更希望政府不要“做蠢事”。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