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觀察民進黨大陸政策動向的六個視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27 00:40:44  


民進黨的“政黨品牌”能否經得起檢驗?
  中評社╱題:觀察民進黨大陸政策動向的六個視角,作者:趙景剛(北京),本刊特約撰述

  “大討論、小調整、無轉型”,是民進黨大陸政策動向的基本特徵。可以從六個方面認識這一判斷:民進黨的生存空間,縣市長選舉出現的結果,民進黨內部權力格局,可供選擇的方向或著力點,黨主席蔡英文個人特質,民進黨的政黨性格。大陸必須在推動兩岸和平發展過程中展現更高的政治藝術。

  民進黨現行大陸政策是什麼?轉型可能性有多大?往什麼方向轉?通過什麼方式轉?前景如何?會對兩岸關係有何影響?這些是我們思考民進黨大陸政策動向時必須理清的基本問題,而本文討論的六個方面,是決定民進黨大陸政策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的主要因素,正確認識它們,有助於我們準確把握問題實質。

  民進黨的生存空間

  1、從政黨政治的一般規律來看

  “清廉、勤政、愛鄉土”所體現的基本政治價值,仍是台灣主流社會所認可和嚮往的,也是很長時期民進黨標榜並產生巨大號召力的“政黨品牌”。只是民進黨自身引發不良社會觀感的諸多政治實踐,尤其執政八年以扁案為代表的貪腐問題,可以說幾乎“砸了民進黨的牌子”。

  說民進黨有“價值危機”,未免言過其實;在政治論述和策略上對陳水扁弊案等帶來的負面影響做一定的技術處理,民進黨恢復、鞏固甚至擴大支持還是有可能的。

  政黨政治條件下,理論上擔當糾錯角色的在野黨對執政黨的質疑、反對,迎合了民主體制中對“一黨獨大”之恐懼和反感的社會心態。作為在野黨,如果不做執政黨的反對者而充當鼓吹者,則意味著它已被執政黨同化,也就失去存在價值。長期生活在“民主”選舉和言論“自由”政治氛圍下的台灣人,對政黨角色分際持有相對穩定的心理預期,這是部分台灣人在即使民進黨對抗國民黨時屢有反常言行也並未唾棄它的原因之一。

  民進黨對國民黨大陸政策中發展兩岸關係方面的極力杯葛,拂逆兩岸和平發展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毫無道德正當性可言;但換個角度講,政黨是特定階級或階層利益分化、衝突的產物,異質性是政黨政治的基本特徵之一。以期待民進黨替對手唱讚歌的口氣思考其大陸政策動向,顯然違背政治常識。何況,國民黨執政情況絕非完美無缺、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也絕非毫無瑕疵,為民進黨“提供”了操作政治議題的發揮空間。

  深處大陸的觀察者,呼籲民進黨回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上來,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也偶爾流露出“恨不得民進黨與國民黨配合合作”的心態,顯然與政黨政治發展規律不符。筆者這樣講,當然不是同情、更不是支持民進黨,而是試圖從社會心態角度尋找民進黨巨大的動員能力之謎。

  2、從“台獨”社會基礎來看

  近年來島內較有代表性的民調結果顯示,反對“一個中國”、贊成“台灣獨立”的台灣人,一直保持著相對穩定而有力的基數。而民進黨的“台獨”主張,恰恰迎合了部分民眾所謂“當家作主”的心理需求。後者為前者提供了成長、發酵的土壤,是民進黨票源的基本盤。看到統獨傾向的懸殊對比,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台獨”主張在島內不容小覷的動員能力,對反獨促統工作的艱巨性、長期性做好充分思想準備。

  而且,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在奉行“不統不獨不武”路線的國民黨執政、兩岸和平發展勢頭良好、“三通”給台灣帶來實惠的大背景下,島內統獨民意分佈仍未有實質性改觀,甚至“仇中”“反中”情緒還有所惡化、支持“台獨”的人不減反增。個中緣由,值得玩味;是經濟政治關係的一般理論不適用於兩岸關係,還是因時間較短沒有顯現,理論工作者有必要做出細緻縝密的深刻論證和判斷。

  3、從國民黨執政“失誤”來看

  公共政策和大陸政策,是台灣政治密不可分的兩大主軸,二者相互影響,任何一項處理不當,都有可能引發執政危機,從而波及兩岸關係。

  公共政策方面,以最近的“八八水災”風波為例,馬英九團隊堪稱“拙劣”的做法和作風,招致民進黨痛罵,連國民黨內部也不乏批評者。如果後續救援工作無法予以彌補,而且本身做得不好卻又不能以平常心態、尤其從“講政治”的高度回應民怨,它勢必惡化成執政的硬傷,被對手抓住機會當作拉高選情、扭轉頹勢的重要著力點。國民黨在近幾次“立委”補選中接連失利,與執政業績不佳有很大關係。

  公共事務處理不力,國民黨的執政能力遭受質疑;一旦民進黨別有用心地將其與兩岸關係聯繫起來,國民黨大陸政策的正當性自然會受到衝擊。事實上民進黨也是這樣做的,這次便將馬團隊救災不力歸咎於“只知向中國賣台求榮”。

  如今吳敦義走上一線,獲得如潮好評,但諸如黨產、腐敗等問題根深蒂固,涉及政黨及官僚體系的結構性矛盾,不會因吳敦義不凡的個人能力便迎刃而解。而且客觀地講,除大陸政策較具前瞻性外,諸如公共事務、權力制約等方面,與民進黨比起來,國民黨並沒有任何壓倒性優勢,難免為民進黨留下操作空間。

  國民黨大陸政策方面,民進黨尋找議題也並非難事。例如:

  當前國民黨在公共權力資源佔據方面算是“絕對執政”。民進黨於是借題發揮,打著“民主”旗號質疑馬當局決策模式的合法性,要求參與、監督。

  兩岸正常的交流交往順應歷史潮流、符合主流民意,但也難免對部分人的利益造成衝擊。關於兩岸經濟交流,我們所接觸的資訊,絕大多數是其對台灣、對兩岸關係之積極影響的正面肯定。但事實上,在市場經濟元素的作用下,兩岸經濟交流難免對島內個別領域、個別群體形成一定衝擊。這是客觀存在的現實。應當予以強烈譴責的是,民進黨將此問題擴大化、政治化,別有用心地無視兩岸關係主流,更刻意漠視、歪曲中國大陸為照顧台灣利益所做出的巨大犧牲。

  兩岸政治關係來之不易的積極變化,給經濟交流帶來耳目一新的生機與活力,但如何使其“惠及”普通百姓,而非僅僅商家巨賈,是我們必須著力思考的重要問題,否則,民進黨的民粹式動員必然大有市場。

  兩岸關係層多面廣、錯綜複雜,互動過程中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負面現象,多年來民進黨早已習慣於將極個別事例無限放大,進行有損兩岸關係健康發展的片面解讀,如大陸遊客趙根大塗鴉風波。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取得日新月異的進步,但在深刻轉型期,包括道德失範在內的諸多社會問題無疑對自身形象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如2008年毒奶粉事件。民進黨無視中國大陸社會主流,緊盯、誇大個別負面現象,助長部分台灣人的狹隘優越感,為兩岸正常往來製造心理障礙。

  可見,國民黨執政“失誤”使民進黨“有機可乘”。其實,退一步講,就算中國大陸、兩岸關係“完美無缺”,鐵了心搞“台獨”的民進黨也會無中生有、“沒事找事”地製造議題,像邀請達賴、熱比婭訪台等事端,都會給兩岸關係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上述與大陸政策密切相關又不完全屬於大陸政策範疇的三個方面,為民進黨提供了較大生存空間;在大陸政策明明走進死胡同、社會輿論批評、內部檢討不斷的情況下,它仍舊“有恃無恐”地固執己見,這是根本原因。

  縣市長選舉的結果

  民進黨在2008年“總統”、“立委”選舉中接連遭受重創,客觀上反映了主流民意對其執政能力、大陸政策的否定。但是,一年多來,民進黨並沒有以黨的名義從大陸政策角度作深刻反思,反而將失敗歸因於國民黨的“團結”、“手腕”、大陸的“打壓”等。既然沒有認定問題出在大陸政策上,因選舉考量而調整大陸政策的緊迫感顯然會大大降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