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刹住金色大廳“鍍金”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09 00:05:54  


  中評社北京2月9日電/光明日報刊載署名李宏偉的文章說,金碧輝煌的維也納金色大廳,無疑是全世界音樂愛好者心目中的聖殿。自1869年建成後的140年裡,它見證了世界音樂史上無數次的輝煌。同樣,它也見證了中國民族音樂走向世界的歷程:1998年,中央民族樂團第一次在這裡舉辦“虎年春節中國民族音樂會”,引起了中外聽眾的強烈反響,受到熱烈歡迎。隨後,宋祖英等一些國內有實力的歌唱家也先後在此登台演出,向西方觀眾奉上了一台台深具東方情韵的音樂盛宴。這些代表了中國音樂實力和水平的演出,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民族音樂的魅力,也為西方觀眾了解中國文化打開了一扇窗口。

  然而,近些年來,隨著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演出商業運作日益成熟,隨著金色大廳門檻的降低,只要肯出錢,越來越多的國內各級演出團體和個人,甚至是中小學樂團都開始走出去到金色大廳一試身手。有資料顯示:2000年—2008年,平均每年都有大約10個中國演出團體在這裡演出一二十場。2009年一年,已有8個來自中國的演出團體或個人在金色大廳演出。而今年的1月底2月初,又有4場來自中國的“新春音樂會”在此演出。是中國藝術在國外文化演出市場驟然升溫?還是中國的民族音樂得到了金色大廳的認同?顯然都不是。據媒體報道,這些年來金色大廳演出的很多中國藝術團體水平良莠不齊,內容五花八門,在花了高額的租金後(一場演出的場租費高達7萬歐元,此外,還要支付金色大廳版權費約20萬元人民幣,攝像設備架機費40萬元人民幣,以及票務費、人工費、裝飾費等等),大都匆匆忙忙的只演一場了事,而且是非商演形式,只能靠送票來聚攏一些“觀眾”,“鍍金”色彩明顯。一些演出內容也與金色大廳的風格格格不入,如一些舞蹈節目和帶有少兒夏令營活動色彩的演出也擠進來。這樣的文化“走出去”,非但沒有把中國文化的精髓介紹到國外,反而擾亂了演出市場,也讓西方觀眾對中國藝術出現審美疲勞。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