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宅居”過春節 網絡時代另類過年方式引熱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15 11:16:12  


  中評社香港2月15日電/過年不出門,一些中國年輕人選擇“宅居”在家,逛網上廟會、發網上拜年祝福、放網上鞭炮,這種與中國傳統春節風俗習慣截然不同的過年方式引發熱議。

   “在我的記憶裡,春節是一個讓人特別容易感到幸福的節日,而如今不知怎的,過年的驚喜少了,常常感到很累,還不如在家裡上網。”在貴陽一國企工作、現年24歲的李瑩說。

  新華社報道,中國傳統的新年習俗講究“走出去”,走親訪友、趕廟會等是過年的重要活動,而對於“宅居”過年的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物質生活水準提高後,傳統過年習俗帶給人的滿足感正在消失。比如,以前趕集、逛廟會為了買新衣新帽,但現在誰還在意這個?”網友“雲淡風輕”留言說,“通過網際網路同樣可以聯絡親情,還能有效地壓縮人情消費成本,何樂而不為?”

  華中師範大學教師張繼波認為,網絡技術使過年方式日益多元,“網上廟會、網上年貨等多種消費形態的出現,本身便與老百姓旺盛的需求拉動密切相關”。

  也有人對“宅居”過春節的方式表示不認同,認為小型化的家庭模式以及現代人淡薄的參與意識,都影響了春節的熱鬧程度,造成虛擬過節方式的興起。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網上過春節”在25歲至35歲之間的知識分子階層中最為流行。家在東北牡丹江市的張淩靈告訴記者,由於長年在外讀書、工作,老家的很多親戚朋友都很陌生了,即使從小一起長大的表兄妹,如今相見也缺少共同的話題,走親訪友讓人精神上很疲憊。

  “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的這些人,大多有獨生子女的特殊成長背景和在外求學經歷,加之長期受較封閉、虛擬的網絡空間影響,弱化了人際溝通的願望,造成了人情觀念的冷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師翟立說。

  儘管有些爭議,但網絡時代的到來還是從內容到形式,給傳統的春節增添了不少亮點和變化。

  比如,在上世紀80到90年代,許多中國人除夕夜的主要娛樂活動都是同一台電視晚會,而現在,網絡讓人們的選擇更加多樣,春節晚會也產生了各種“山寨”版本,他們的組織者和演出者均為來自各行各業的普通人。

  “長期以來,春節被外界賦予了太多意義,比如辭舊迎新、人情往來等,但在我們年輕人看來,春節應該是一個讓人放鬆的節日。”李瑩說,“和家人在一起,我們感受到家的溫暖,通過網際網路,我們獲得輕鬆,這就夠了。”

  而張繼波認為,春節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產,保護它的文化內涵和傳統魅力,需要年青一代作出努力。但同時,人們也要適應變化,積極尋找新的過年方式。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