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馬政府形象不能光靠化粧師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25 09:42:45  


  中評社台北2月25日電/聯合報社論指出,為了重振政府形象,府、院、黨在同一時間更換了發言人,實為政壇罕見之舉。馬政府意識到溝通、宣傳的重要,當然是可喜之事;然而,如此重視執政觀瞻,卻放著若干缺乏作為的“內閣”首長職務長期不調整,只在末端的文宣工作上著力,恐怕有些捨本逐末。

  馬英九就任以來民意支持度不斷滑落,其中因素,除了馬英九本人的行事風格所致,行政團隊的表現未如人意也是關鍵所在。去年八八水災後“內閣”局部改組,“吳內閣”的對外溝通順暢,馬英九的聲望也略見回升;但要說民意對馬政府的表現感到滿意,似乎還言之過早。也就是說,政府的文宣工作固然重要,但行政決策的本質思考才是關乎“國家”發展的重心,若不能組建一支瞻矚精準、幹勁充沛的“內閣”團隊,如何帶領台灣擺脫困陷了十多年的泥淖?

  馬政府的結構,主要是以國民黨智庫與當年市府團隊為班底,並延攬若干素有社會清望的專業人士所共同組成。這個團隊的主要特色,是穩重有餘,而開創不足;歷經一次“內閣”改組及數度微調,這樣的架構和特質基本沒有改變。去年底的一次調查,“內閣”部長知名度不到一趴的竟高達四成,超過半數的民眾說不出任何一位“閣員”的名字。試想,一個行政團隊就任快兩年,民眾竟不知道誰在做事,這種強烈的隔閡感與疏離感,才是馬英九應該擔憂的事。

  政務官身價的劇貶,除了個人歷練不足外,主要也是長年民粹政治操弄的結果:任何大小事件動輒皆歸咎“總統”或“閣揆”,逼得他們隨時插手行政事務;最後,不僅將“內閣”首長變成聽命行事的官員,責任政治的倫理界線也就愈發模糊了。在無厘頭政治的挑戰下,有尊嚴的人不願入閣,平庸者卻樂得在“不知名俱樂部”中低調當個“一趴部長”,台灣民主政治不倒退才怪?

  馬政府團隊本身還有一個必須嚴肅看待的問題,那就是人才延攬視野的不足。以國民黨智庫和前市府團隊為班底的格局,已證明無法應付現實政治;但接替人員看來,從金溥聰、蘇俊賓、羅智強的重返戰線,乃至盛治仁接掌“文建會”,都不出當年競選團隊成員。馬英九相信自己舊屬的能力,這是他自己的選擇;但若從“元首”“治國”的高度看,就任兩年,用人眼界仍然沒有超越身邊的小圈圈,會不會狹隘了些?

  正因為如此,最近新面孔江啟臣的出線,至少顯得有些新意。更值得一提的,則是前新竹市長林政則將入閣出任“政務委員”。林政則在市長任內,長年名列地方首長民意支持度前茅,但因為背景和地緣與“中央”距離太遠,始終未受到藍軍正統的重視。稍早,一度傳出要安排他出掌自來水公司,顯然只是酬庸性安排;幾經協調,方由“經建會”主委蔡勳雄讓出“兼任”的“政務委員”職缺給他。這比起朱立倫、胡志強受到的寵遇,簡直是天壤之別。試想,即使林政則的地方治理沒有什麼值得“中央”借鏡,以其樸實的形象卻能贏得民眾不絕的掌聲,馬英九難道不想知道其中祕訣何在嗎?馬政府最受詬病的“台北菁英傲慢”,難道從來沒想過要借重他的經驗以尋求解決嗎?

  比起林政則入閣的不易,相形之下,幾位外界評價不高的“閣員”卻始終屹立不搖,即愈發令人難解。“劉吳內閣”的組建,其實都相當倉促,短短數日內即作成決定,因而難以求得首選人才。這樣的缺憾,原應靠小幅微調來汰弱補強,但馬政府卻一拖再拖,以為只要增強發言陣容,即可提升團隊奔馳的馬力。這樣的想法,除了太過天真,也太低估了民眾的智慧。

  這次府院黨即將上任的三名發言人,都是年方三、四十歲的新生代。這樣的選擇,若說是為了增添黨政的新氣象,或也有其理路;但與行政團隊平均六十多歲的臉孔對照,反而凸顯了彼此的不相稱。馬團隊有了奮戰的氣象,值得樂觀看待;而這番鬥志,也應該拿來好好提升一下“內閣”陣容吧?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