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聯合報“一中各表論”看兩岸關係的隱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15 00:21:26  


兩岸未來的和平協定,不可能是一個“各說各話”的協定。
  中評社╱題:從聯合報“一中各表論”看兩岸關係的隱憂,作者:謝大寧(台灣),兩岸統合學會秘書長

  今年元旦期間,聯合報連續以六篇社論,非常聚焦地討論了一個攸關兩岸未來發展的問題,並強烈主張大陸應慎重考慮接受一中各表的論述,以徹底化解兩岸因台獨所帶來的危局。換言之,聯合報有意圖希望能以這樣的論述為兩岸未來可能展開的政治談判定調。

  針對聯合報的這一看法,兩岸統合學會認為其中事實上埋伏了許多論述上的盲點與危險,為此,乃由張亞中、謝大寧、黃光國三位教授聯名,於《旺報》發表了〈六問聯合報〉。隨後雙方又針對彼此的論點發表了幾輪回應。

  從這次的討論來看,它也許是近年來藍營內部最重要,也最具意義的一次路線論戰。關心此一議題的朋友,已經可以在《旺報》與《中評網》上看到我們辯論的內容,但是可能並不十分清楚我們之所以要發起此次論戰的緣由與影響。因此,兩岸統合學會特別請筆者將此一重大論戰撰文分析,交代有關此次論戰的背景,以便讓這次論戰的脈絡,以及它未來可能的影響能夠更為清晰,也協助讀者瞭解其中的關竅。

  聯合報的“一中各表”論

  “一中各表”這個說法出台大約也有十幾年了,剛開始只是媒體的概括性用語,用以描述1992年海基海協兩會所達成的共識。當時的共識乃是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不討論一個中國的內涵。基於這樣的共識,兩會乃能展開底下的事務性協商。

  換言之,“一中各表”剛開始的時候並不是一個嚴謹的概念,作為一個不精確的描述語,也許也沒多大問題,可是當它從媒體標題,變成為一個政治概念時,其性質就開始改變了。

  它最大的改變,從1993年李登輝將“一個中國”去政治與法律化開始,把“一個中國”定義成“歷史、地理、文化、血緣上的中國”。隨後在1995年李登輝的訪問康乃爾大學上,李登輝充分運用了語言的不確定表意空間,把“一中各表”的重點轉置到了“各表”之上,從而將這個描述性的用語,轉成為了一個不確定的概念,從此,“各表”的定義權與詮釋權便都變成了李登輝的專利。而也從此開始,兩岸陷入了長達十二年的“獨與反獨”的衝突之中。這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大家想必都記憶猶新,我們也就不再多所贅述了。

  隨著2000年國民黨的下野,李登輝也被清算出去。但是在長達八年的在野過程中,國民黨並未改變從李登輝開始確立的“一中各表”說法。換言之,李登輝成功地藉助將“一中各表”四個字概念化,而持續支配著國民黨兩岸論述的基本框架,只是在詮釋上,也許不像李登輝那麼“自由心證”就是了。

  依照國民黨後來使用的詮釋來看,“一中各表”大致維持著國統綱領的架構,也就是“一中”是指“中華民國”,現在兩岸處於分治的狀態下,由於“中華民國”已經結束了動員戡亂時期,所以視大陸為在中共有效治理下的一區,於是兩岸就成為了“一國兩區”,這一國對台灣而言是“中華民國”,對大陸而言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年,連戰就是帶著這樣的說法,敲開了國共再度合作的大門,並開始以“九二共識”來模糊化處理這一表述。

  這也就是說,國民黨雖仍繼續使用“一中各表”這個概念,但因為詮釋上的小心翼翼,讓大陸認為國民黨又回到了一中原則之上。因此,雖然這和九二年雙方達成的默契並不完全一致,國民黨也儘可能不再說出“堅持一中原則”這幾個字,雙方還是可以用“擱置爭議”的方式,來維持交往的勢頭。

  國民黨的這種表述,在扁政府時代,無疑是一個階段性的“聰明”策略。藉此,國民黨有效區隔了與民進黨的路線差別,也給出了兩岸許多想像空間,又不必在劣勢狀態下,挑起內部的路線之爭,在深藍與本土派之間,不必自己先廝殺一場,也某種程度上迴避了民進黨“愛台灣”的民粹攻勢,因為它可以堅稱並沒有鬆動“中華民國”的主權立場。

  到了2008年,在扁政府貪瀆聲中,馬政府成立,馬英九也順理成章接收了這樣的詮釋。由於馬原本就參與過國統綱領的起草工作,由他來做詮釋,也似乎更有了臨場感。然而很不幸的一點是,當年的國統綱領乃是一個國民黨內主流與非主流妥協的產物,表面上它叫做“國統綱領”,實際上則是可以成為不統一的綱領,因為它根本就沒有設計從中程階段轉至遠程階段的轉換機制,也將民主、自由、均富這些沒有完整定義的概念做為統一的條件,於是這個綱領實際上只能夠把“中華民國”邁向統一的進程,鎖死在近程或中程階段,這後遺症當然就會在馬執政後出現。怎麼說呢?

  在國統綱領裡,它把近程階段定在所謂的“互不否認對方為政治實體”,這樣的“互不否認”對於兩岸處理事務性問題,是沒有影響的。所以,從2008年開始,中斷十年的兩會協商重新點燃,兩岸關係快速解凍,在先經後政(只經不政)的指導原則下,彼此的交流如水銀瀉地般展開。

  我們都看得到,大陸在這一年多來,各項惠台政策的出爐,其“要五毛給一塊”的做法,當然有特定的指向,也就是希望兩岸能在一段時間的交往之後,能夠邁向政治問題的處理。然而一旦要跨入政治協商,也就要開始觸及國統綱領裡從近程跨向中程階段的問題了,那麼還能不能不把“互不否認”或“政治實體”的內涵講清楚呢?這問題不講清楚,它恐怕連近程到中程的階段都會卡住,更不要說進入中程或遠程的階段了。

  也許有人說,即使在馬上台後,國統綱領不是實際上還是遭到擱置嗎?為甚麼還要討論這一段呢?說國統綱領遭到馬的擱置,這當然也是事實,但他只是不再提,也不重組國統會而已,國統綱領的“思維”對馬還是有相當拘束力的,所以我們當然得把這其中的奧妙講清楚。講清楚這段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理由,那就是唯有瞭解了其中奧妙,才能看清楚聯合報何以要在此時以如此篇幅慎重處理一中各表的原因。

  說穿了,這就是聯合報已經清楚感受到了,兩岸逐漸開始有了必須進入政治對話的壓力。雖然聯合報否認他們的講法和馬政府有關,但敏感的人恐怕都會感受到這其中可能並沒有那麼簡單。這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視聯合報這系列的文章,乃是為馬政府借箸代籌,替兩岸進入政治對話在預作準備,而其中心思想就定位在“一中各表”這個“概念”上。

  聯合報為甚麼要做這樣的定位,其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國民黨這些年來已經完全把自己卡在了這樣的表述之中,它已經沒甚麼迴旋空間了,而且它可能也覺得這幾年來,它不斷地講,也沒看到大陸有甚麼正面的拒斥動作,所以它會覺得也許還真可以試試看,說不定可以成呢!

  那麼聯合報的定位,也就是它所說的“一中各表論”,其具體內涵是甚麼呢?在我們連續幾問的追問下,聯合報終於從其一開始有些模糊的說法裡,清出了幾個基本的內涵,首先它確認是依據一中憲法,其次則是以“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相對等的方式出現,第三是中國的主權不容分割。對這些內涵,聯合報將之表述為“新新三句”,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一部分的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不容分割”。

  關於聯合報這樣的“一中各表論”,我們在文章中已然指出了它的基本問題。簡單說,聯合報的這個最後表述,其邏輯性已經比較完整,也比它社論一開始時,整個論述“中華民國”主權範圍遊移不定的狀況,要明確多了。可是這樣的表述也許適用於國統綱領剛訂定時的狀況,或者最多適用於兩岸非政治性交往的階段,彼此以模糊方式相互對待時的各說各話狀態。可是當兩岸要進入政治性協商時,“主權”與“一個中國”的問題是不可能迴避,兩岸未來的和平協定不太可能是一個“各說各話”的協定,這一點我們也在回應聯合報時說得很清楚。

  另一方面,民進黨最大的可能性至多就是接受一個主權限縮了的“中華民國”,如果馬政府接受一個限縮主權的“中華民國”,北京也不可能接受。因此,在兩岸關係上,可能會造成中國主權分裂的論述,自然無法成為一個有效的論述。關於這點,在我們的文章中敘述已多,此處不擬重述。就本文言,我們更關注的則是聯合報這樣的表述所可能為兩岸和平發展帶來的隱憂。

  從“一中各表論”所反映的偏安意識

  聯合報在我們連續的六問之後,曾以略帶憤慨的口吻,指責我們為他們扣上了一頂“獨台偏安”的帽子。的確,這頂帽子是有些沉重,尤其聯合報在一般的印象中,大概是台灣最能保持中國意識的媒體了,所以台灣的獨派人士每每以聯合報為所謂的統派媒體之代表,而我們今天為聯合報主張做如是之定位,當然讓他們有些受不了。可是事實真相是如何呢?

  我們之所以要說聯合報乃是獨台偏安,其原因就在它所說的“中華民國”,其實質的意涵已經改變了。在法律用語上,“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國家的概念,它的主權涵蓋全中國,而目前的治權則限縮在台澎金馬。就這點言,聯合報在和我們幾度攻防之後,終於接受了我們的說法,而言必稱“憲法一中”。可是法律用語的層面是一回事,但聯合報乃至國民黨今天之所以要堅持“一中各表”的想法,卻是基於政治上無以對抗從李登輝到民進黨在論述上的壓迫所致。這只要從其用語上,始終要強調“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與“台灣的前途必須由兩千三百萬人決定”便可以看得出來。

  說“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句話孤立來看,當然不能算錯,但這裡講的“主權獨立”應該是甚麼意思呢?從其原本的意思,應該是指獨立於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但這其他國家就是不應該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才對。可是就所有他們表述的語意來看,所謂的主權獨立,那獨立的區隔對象,卻都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言。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