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世界日報:改革之路,知易行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10 15:36:42  


  中評社香港3月10日電/美國世界日報9日社論說,中國一年一度的人大政協“兩會”政治期,將在本周末大鑼大鼓下結束。這次“兩會”,出現明顯的內外有別,外部世界高度關注,中國在經濟領域上的政策拍板,以及“兩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而中國內部則更多地關注不同領域的變革,官方在小心翼翼地試水,民間在頻發聲音,預示著中國又到一個改革的十字街頭。

  社論稱,中國內部再次出現改革的聲音,確實在官民兩方都有表現。以官方的表現來說,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不僅寫入“人民尊嚴”的字樣,還罕見地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不能沒有的聲音。人大會議的重要議程,是人大選舉法的修改,這次修法,把城鄉同比例選舉還給農民。會議進程中,也圍繞多方面的經濟體制改革、政府改革,展開了討論。

  民間方面,可以說全國都在圍繞一系列熱點問題,在議論改革。由瘋狂的房價,在議論政府職能的改革;由農民工問題,在議論民眾政治權利的改革;由重慶的打黑,在議論司法體制的改革;由貪腐的久治不癒,在議論政治體制的改革等等。

  社論說,中國上下都在談改革,是因為中國走到了一個發展的新階段。近的而言,是一場國際金融危機,結束了中國粗放式、外向型發展的蜜月,在國際上熱議“中國模式”的成功之際,中國自己發現了過去的路難以為繼。是以,中共當局決定要推行發展方式的轉變。而要轉變發展方式,只能以改革來推進。

  遠的而看,是過去30年的改革開放,在中國經濟奇蹟般高成長的同時,中國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轉型。一方面公民意識甦醒,人們對自身的利益和權利有了維護和聲張的要求;一方面伴隨著制度性不公,特殊利益集團形成,出現了狂野的巧取豪奪。如此一來,令經濟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突出,令社會多重性的矛盾加劇。壓而難止,撫而不平之下,改革的呼聲就此揚高。

  細數起來,中國目前官方著手制定改革方案的,民間呼籲要推進的改革,不下十個。較有代表性的,是官方急推的,有國民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想以此解決貧富差距的矛盾、推動消費和擴大內需;有政府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旗幟的改革,想以此解決官民對立,也療治政府的痼疾。民間更激烈的主張,已不止著眼於是謀求住房、醫療、保障等福利,而是社會的結構化問題,其中,中國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中國社會上下階層的失衡,中產階層沒有擴大,低下階層反而更不堪重負,除少數利益集團和權力階層外,整個社會在缺乏管道和空間,社會泥沼化出現。社會改革的呼聲,由之而起。

  社論說,在官民各自主張之外,部分政治精英提出全面改革的主張。他們認為,長期以來摸著石頭過河式的漸進式改革、單兵突進式的改革,配套似的改革,已不能適應今天的發展要求。因利益勾連之深重,體制堡壘之堅硬,各方問題之交錯,只能以全面的改革來推展,其實也就是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配合,全面同步展開。

  全面改革的主張,有可能太理想主義,因為共產黨的第一優先,是執政地位的穩固,全面改革換個名字就是一場革命,怎麼可能實現。較現實的,還是追溯中國問題的體制性根源,發起包括政治體制在內的戰略性的改革,只要說服執政決策層,改革能引領走向全局性穩定,帶來長治久安,改革才有可能上路,同時改革要以最大的利益交集,來說服民眾支持,改革才能成功。

  社論說,改革之路,知易行難。中國網路上傳著個受到熱捧的MSN簽語,說群眾都過了河,幹部還在那裡裝著摸石頭。這說的是中國“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歷程中,政府和民眾之間的脫節現象。現在,諸多改革迫在眉睫,不改革沒有出路,大改等於爆發革命,改革的十字路口上怎能容你踟躕太久,因為不論從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看,還是從全球國家民族的定位看,改革已不能遲疑。


    相關專題: 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