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現階段推動兩岸進行政治對話的SWOT分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24 13:22:33  


兩岸政治對話有多個層次,學術研討會也是其中一種。
  中評社╱題:現階段推動兩岸進行政治對話的SWOT分析,李鵬(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助理、副教授

  自2008年5月以來,兩岸關係實現了歷史性轉折和突破性進展,正在開創和平發展的新局面。在兩岸經貿、文化、社會交流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不少人開始思考兩岸進行政治對話的必要性與可能性的問題。但從最近馬英九當局的官員和某些智庫學者的表態來看,台灣方面對兩岸政治對話持謹慎和保留的態度,認為時機尚不成熟。那麼,現階段推動兩岸政治對話到底是否適合,會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筆者嘗試運用管理學中的SWOT分析法,對現階段推動兩岸政治對話的優勢與劣勢、機會與威脅進行具體分析。

  兩岸政治對話的概念及內涵

  要分析兩岸進行政治對話的必要性與可能性,首先必須明確“政治對話”的概念。“對話”在現代漢語中主要有兩個意思:一是“兩個或更多的人用語言交談”,二是“兩方或幾方之間的接觸或談判”。“政治對話”中的對話很明顯指的是後者,它在某種程度上是“政治接觸”、“政治商談”或“政治談判”的代名詞。因此,“政治對話”的真正意涵是有關方面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互相磋商,交換意見,尋求解決的途徑和達成協定的過程。

  大陸對兩岸政治對話有各種不同的表述。在江澤民1995年就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中,提出要“進行海峽兩岸和平統一談判”,並明確使用了“政治談判”一詞。胡錦濤總書記2008年12月31日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講話中,用的是“探討”、“協商”等辭彙,他提出“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通過平等協商,逐步解決兩岸關係中歷史遺留的問題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而國台辦發言人的表述是,“希望兩岸雙方共同努力,為今後共同破解政治難題創造條件、預做準備”(注1)。無論是哪一種提法,“政治對話”其實就是指兩岸之間就發展政治關係、解決政治難題進行接觸、協商、談判,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有利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兩岸政治對話包括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廣義的政治對話既包括民間社會,如政黨、政治團體、學術機構、個人等對兩岸政治問題的探討,也包括官方、或有官方背景的機構就政治問題進行商談。如大陸學者張文生教授就提出,兩岸政治對話可以包括“學術機構、學者之間的對話”、“政黨與政黨之間的對話”、“兩會之間的對話”、“兩岸最高領導人的相互對話”等。(注2)如果照此標準,2005年以來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等就政治議題進行的討論,2009年11月13日在台北舉行的“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上,兩岸學者就政治、軍事、涉外事務所進行的探討,也可以被歸入兩岸政治對話的範疇。但實際上,人們所普遍理解的還是狹義上的兩岸政治對話,也就是只包括兩岸官方或經官方授權、委託的機構(如海協會與海基會)之間進行的關於政治議題的接觸、溝通、協商與談判。也就是說,純民間性質的兩岸機構、政黨、團體、個人都不能成為兩岸政治對話的主體。本文中所要討論的也是狹義上的政治對話。

  至於兩岸政治對話到底包括哪些內容,胡錦濤總書記在“12.31”講話中明確提到,兩岸可以協商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可以就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探討、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並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江澤民在八項主張中也曾提出,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甚麼問題都可以談,包括就兩岸正式談判的方式同台灣方面進行討論,找到雙方都認為合適的辦法。他提出作為第一步,雙方可先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議。至於政治談判的名義、地點、方式等問題,只要早日進行平等協商,總可找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解決辦法。(注3)因此,兩岸政治對話應該既包括程式性的商談,即就政治對話的方式、名義、議題、日程、地點等展開商談,也包括針對台灣當局政治定位、台灣參與國際活動、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兩岸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等議題的實質性商談。

  推動兩岸政治對話的SWOT分析

  在推動兩岸進行政治對話方面,大陸一直表現得比較積極主動,台灣方面的態度相對比較消極被動。早在蔣經國時期,兩岸尚未實現開放交流,台灣當局就提出了“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在李登輝當政時期,大陸多次提出“兩岸應早日進行政治談判,以達成政治協議”,台灣當局同樣予以拒絕;陳水扁當政期間,由於其否認“九二共識”這個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使得兩岸之間的任何政治性談判都不可能。當前兩岸關係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兩岸在發展經貿、文化關係和人員往來等領域都取得重大進展,如何將這些領域的成果向政治領域過渡和延展,便成為很多人關注的問題。毋庸置疑,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不可能只是局限在經濟文化領域,遲早要涉及政治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說,兩岸的政治對話不可避免,台灣方面對此也有比較清楚的認知。但是,對於兩岸在甚麼背景、甚麼條件、甚麼時機下,以怎樣的方式來進行政治對話,大陸和台灣方面的看法不盡相同。

  在現階段是否適宜推動兩岸政治對話的問題上,筆者認為可以借助管理學中的SWOT分析法進行具體分析。在管理學領域,SWOT是一種用來確定企業本身的競爭優勢(strength),競爭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從而將公司的戰略與公司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結合的分析方法。優劣勢分析主要是著眼於自身的實力及其與對手的比較,而機會和威脅分析將注意力放在外部環境的變化及可能影響上。在現階段是否有必要推動兩岸政治對話的問題上,大陸的相關考量同樣需要對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對當前和今後所面臨的機會與挑戰,進行深入剖析,才能真正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把握兩岸關係全局,防範可能存在的風險與威脅,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形成。由於SWOT分析是一種從企業自身出發的分析法,筆者的分析將立足於大陸,同時兼顧兩岸關係中的其他方面,如馬英九當局、民進黨、美國的一些看法。

  大陸推動兩岸政治對話的優勢

  在推動兩岸進行政治對話的問題上,大陸比台灣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這種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兩岸綜合實力的對比大陸佔據著明顯的優勢,特別是隨著幾年大陸改革開放的深入,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都在不斷提升之中,在兩岸關係中的主導地位越來越鞏固,在處理台灣問題時的自信心不斷增強,因此在提出兩岸政治對話的議題時也更為主動。

  其二,大陸的政治制度能夠確保大陸政局和社會的穩定,內部比較容易就政治對話的問題達成共識,在決策上所受到的牽制力量比較小,相關政策出台也會比較順暢。台灣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黃介正教授就認為,大陸領導人對國內政治的掌握度比較夠,再加上經濟在發展,所以從歷史的觀點看,目前海峽兩岸,大陸展現彈性的可能性比較大。(注4)

  其三,大陸民眾對兩岸展開政治對話、化解政治僵局,有著較為強大的民意支持。大陸絕大多數民眾都希望台灣問題能夠早日得到解決,兩岸長期的政治僵局和潛在的緊張因素能夠從根本上得到化解。從某種意義上說,大陸在推動兩岸政治對話問題上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民眾的期待。

  大陸推動兩岸政治對話的劣勢

  在看到大陸擁有推動兩岸政治對話的優勢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大陸也存在著一些有待加強的劣勢:

  其一是大陸內部的相關理論研究和準備尚有不足。兩岸的政治難題的破解既是現實問題,又是理論問題,同樣需要政治學、歷史學、法學、國際關係學等理論的支撐。只有理論研究得深入透徹,才能夠在政治對話中做到以理服人、據理力爭。而目前大陸對涉及到兩岸政治難題的相關理論研究尚有很大的空間。

  其二是大陸民眾對台灣知識的理解能力尚需提升。大陸多數民眾對台灣問題的理解還是停留在一種熾熱的民族情感上,對台灣問題的歷史、台灣的現實狀況、台灣民眾的心態、兩岸關係的最新發展,缺乏深入的瞭解和理性的思考。對於兩岸為甚麼要進行政治對話、如何進行政治對話、政治對話的前景等問題,多數民眾並不瞭解,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支持也存在著某些盲目的成分。

  其三是大陸對台灣民意還缺乏直接有效的影響力。政治對話不能只是大陸方面的一廂情願,同樣需要得到台灣民眾的支持和理解。但由於兩岸長期隔絕的歷史,以及李登輝、陳水扁時期在兩岸問題上煽動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偏見與敵視,多數台灣民眾對大陸並不瞭解,對大陸推動兩岸政治對話的誠意尚存疑慮。雖然近年來大陸做出了不少改善兩岸關係的努力,出台了很多惠台措施,希望能夠逐步改變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認知,但這種影響畢竟是間接和有限的,不可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推動兩岸進行政治對話的機會

  在分析完大陸在推動兩岸政治對話問題上的優劣勢之後,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現階段推動兩岸政治對話的可能性。應該說,當前推動兩岸進行政治對話存在著一定的機會: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