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百年中國文化傳統處在流失與重建過程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26 00:06:59  


劉夢溪,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文化》雜志創辦人兼主編,藝術文化學和藝術美學暨文學思想史方向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為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學思潮和近現代學術思想。近年出版的主要學術著作有:《傳統的誤讀》(1996)、《紅樓夢與百年中國》(1999)、《學術思想與人物》(2004)、《中國現代文明秩序的蒼涼與自信》(2007)、《中國現代學術要略》(2008)、《論國學》(2008)等。
  中評社北京3月26日電/光明日報刊載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劉夢溪關於中國文化的演講文章,全文如下:

  當代中國有點像一個走紅的明星,注意的人多了,談論的人多了,稱讚的人多了,挑剔的人也多了。報刊、傳媒、網絡對她的引用率大幅增加。但問題是應該怎樣解讀中國。 

  “知音”難覓:如何解讀當代中國

  早期西方的傳教士、漢學家,把中國說成是一個“謎”,所謂“謎一樣的國家”。現在沒有人說中國是謎了,但真正了解中國,並不容易。中國以外的人了解中國不容易,中國人自己也不一定對自己的國家有真正的了解。因為了解,特別是真了解,是很難的。不用說一個國家,就是真正了解一個人也是很難的。中國古代有一部書叫《文心雕龍》,南朝時期劉勰寫的,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成體系的文學理論批評著作,其中的一篇叫“知音”,開頭第一句話就說“知音其難哉?”,可見“知音”難得。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常常感到知音難求,《紅樓夢》裡的紫鵑姑娘不是也說“萬兩黃金容易得,知音一個也難求”嗎?如果替我們國家著想,要找個知音就更難了。所以20世紀偉大的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在一篇文章當中特別講到,對待古人的著作要具有“了解之同情”。這句話說得非常好。你要想了解別人,你就要設身處地,同情他的處境,對他不得不這樣講的話,不得不這樣做的事,能夠給予一種同情。假如我們每個人都具備這種態度,就容易處理好和個人和他人的關係了。 

  中國確有不容易了解的一面。一方面,反差大,城市與鄉村、東部和西部、富人和窮人,彼此的差異判若兩極。另一方面,有多種面孔,高速發展、中國人有錢了、全民皆商、世界工廠、大工地、潛在威脅等等,對這些,不同的人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解讀,但每個人只能截取自己感興趣的一兩個側面,卻不敢自稱讀懂了中國。其中無法回避的難題是:中國人口太多。在13億人口面前,一切問題都有理由,任何弊病都非偶然。有一個真實的故事,中美剛建交的時候,美國總統卡特到了中國,跟小平同志見面,談得很好。最後卡特提出來對中國的人權問題表示非常關注。小平問指哪一方面?卡特說比如遷徙權、流動權不能得到保證,很多人想來美國,他們不能得到中國政府的允許。小平說你要多少,一個億夠嗎?卡特不說話了。如果真有一個億到美國去,他受得了嗎?故事是真的,版本可能不同,我不過取其意而已。 

  但在問題叢生的同時,當代中國也給人們提供了無窮無盡的機會。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舞台。很多留學國外的人,包括和中國有工作或者文化關聯的外國人,更不要說那些大大小小的企業經管和做生意的人,他們都感覺到、意識到,中國是當今世界可以一顯身手的地方,用一句廣告語,叫做“一切皆有可能”。 

  我的意思是說,當代中國是一個正在變化的中國,一個日新月異的中國。 

  問題是,這個日新月異的中國,往什麼方向發展?總的來看,是走向富強之路,走向現代化之路,走向人類文明的共同方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