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國際觀察:“中國第一”完全是個假命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26 16:07:11  


  中評社北京4月26日電/環球時報刊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研究員洪源的文章說,看罷《環球時報》4月21日14版上江肅京所寫的《“如果中國第一,美國顔面何存”》一文,筆者認為該文所言“中國第一”趕超美國,完全是一個虛妄命題,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所以我們不必跟隨美國人對此做出任何假設。但是這種盲目樂觀的想法,在目前卻是相當普遍和有害的。

  首先,西方經濟學主導下的美式增長方式被證明是不可持續的、甚至是違反天道的。如果中國人要達到美國人理念下的同等生活水平,就至少再需要兩個地球。試想,殖民時代的占領和掠奪早已一去不複返,依靠金融霸權巧取豪奪各國資源和勞動已聲名狼藉,地球上哪裡有這樣大空間和資源可供中國如此多人口去無度索取和污染?中國未來的強大,不可能依照粗暴增長方式繼續下去。更重要的是,這種簡單的世界第一第二的對比方法並沒有看到變化中的世界。從邏輯上說,世界需要找到一條新的文明發展之路,那時,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將邁入後發展時代。

  第二,真正的財富是GDP嗎?很不幸,它只是一種算賬方法而已,遠遠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質。用西方經濟學統計來表示中美兩國的真實實力對比和社會內部運轉情況,本身就是一種緣木求魚的數字遊戲。因為隨便改動一下數字就可以“被第一”,而那些“樓脆脆”、“橋垮垮”依然隱藏在增長數字裡“發笑”。更何況,真實的GDP發展數字也未必可靠。1820年,大清帝國GDP占世界GDP的1/3,但是富裕遠遠不能轉換為強大。如果僅以GDP來生搬硬套,中國現在人口近5倍於美國,那麼中國趕超美國總量,只消達到美國人均1/5就可以了。試問這樣的比較又有什麼意義呢?“GDP主義”顯然只是爭第一的傻辦法。

  第三,在科學技術研發與人才培養和使用方面,中美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在金融海嘯期間,僅麻省理工學院接受美國國防部補貼委托科研項目經費,就等於中國全國國防科研的委托費用。一葉知秋。一個大國的技術和工業後勁不能總靠褲子換飛機、市場換技術維持。更何況,在生產力最重要最活躍的因素——— 人才層面上,美國社會多存在著“旋轉門”。一個大學教授,可從政周旋於國家和國際層面,卸任後又可為平民教職。這樣的角色轉換,使得人才輩出,真正做到物盡其用。而在中國,“錢學森之問”依舊沒有答案。顯然,人才是中美之間更大的差距。

  第四,從中華文明和歐美文明底蘊層面上看,改革開放30年,我們依然沒有擺正自己內心的位置和心態,民族自信心依然缺失。從動輒“中國第一”的心理,帶出急功近利、暴發戶的淺薄。每有小勝必沾沾自喜,這也暴露出從極端不自信到極端自大的正負兩極心理劇烈搖擺,急於拿出點東西來證明“比洋人強”、“洋人也不行了”。而縱觀美國全國上下,歷史上從來都是充滿了憂患意識,“美國被第二”的危險提出來不知多少次,從而喚起全民的警覺,進而在機制上具備強烈自我修補和完善功能。雖然2009年的《中美聯合聲明》在法理上肯定了中國道路,但我們卻總結不出一套能夠與西方文明延續兩千年的自由、民主、人權相抗衡的中華文明獨有的核心價值觀。我們要探索的道路還相當漫長。

  “第一”寶座儘管具有相當大誘惑,但它扮演著伊甸園中蛇的訓導角色,它會把民族長遠利益與國民幸福放在火上炙、鍋裡煮。中國必須旗幟鮮明地棄虛名而選擇踏實苦幹,當然更要堅決拒絕“被第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