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揭開文物造假的黑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28 00:29:44  


 
  作偽“反鑒定”,專家看了也撓頭

  南京博物院一位鑒定專家曾給記者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幾年前,一批瓷器鑒定專家到景德鎮某瓷器廠參觀,其間廠方拿出兩件大小、造型、紋飾完全相同的清代官窑青花瓷瓶,並聲明兩件瓷器真假各一。只要有人付10萬元保證金,就可以憑眼力把真瓶子挑走。如果“打眼”選到贋品,只能自認倒黴。結果,一群專家來回看了半天,最終還是無人“應戰”。

  隨著作偽手段不斷“進化”,文物造假從早些年的“粗貨”,逐漸發展為具有一定專業水準的“細貨”,很多仿品連鑒定專家看了都撓頭。著名收藏家馬未都曾經說過,過去作偽是“老鄉對專家”,東西出來破綻很多;現在是“專家對專家”,你能看出毛病的地方,人家全給抹掉了,行內稱之為“反鑒定”。

  “沁色十三彩”本來是鑒別古玉的重要依據。比如,良渚玉器上經常能看到石灰狀的沁色,行內俗稱“雞骨白”,這本是玉料在地下埋藏幾千年後出現的鈣化現象。不過,現在的作偽者可以很輕鬆地仿出這一效果。“我去河南進貨時打聽過,方法很簡單,就是直接把玉料放到火里烤,等快燒透時用冷水一澆,‘雞骨白’的效果就出來了。”

  入門不久的藏友方洪曾遇到過一件堵心的事。前兩年,他在朝天宮古玩市場花2000元買了一件西漢玉璧,後經專家鑒定為贋品,當工藝品賣只值40元。他到消協投訴,得到的回答是“古玩市場為特殊行業,沒有適應的法律條文作為處罰依據”;打電話到文物部門咨詢,對方表示只負責博物館的館藏文物鑒定,不參與市場管理,“如果買到了盜掘文物,文物部門可以會同警方進行協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