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坦誠對話 共覓“兩岸和平發展路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04 00:27:49  


 
  國家球體理論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國深因此綜合大家的論點,介紹了他的“國家球體理論”。他說:目前兩岸的現況是“一個中國,兩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就像宋、元、明、清各個朝代一樣,其實只是兩個政府。依照他的“國家球體理論”,兩岸應當拋開統、獨議題,對內不再談主權問題。至於對外如何講主權,大陸要想在國際上宣稱代表台灣,則必須透過雙方的政治協商,“一中同表”,用“第三憲”來排除制度性的障礙,解決“兩岸共同治理”的問題。至於“兩岸共同治理”的法制化,則必須用“兩岸和平協議”來具體落實。

  針對這個問題,饒戈平表示:“一個中國”原則,在大陸有“變”與“不變”的部份,是隨兩岸關係情況的發展而調整的。他所說“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法律地位,目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未來並不一定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來雙方在國號、國旗、政體方面,都可以談。他認為:大陸“一國兩制”的提法在台灣被妖魔化了。早期大陸確實是採取“單一制國家”的思維,把兩岸關係想像成“中央”和“地方”。後來體認到台灣和大陸雙方政治體制大不相同,所以提出“一國兩制”的主張,提供一個空間,讓台灣和大陸可以保留自己的制度,用和平方式來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

  對“中華民國憲法”的態度

  清華大學中美研究中心主任孫哲表示:中國大陸因為發展太快,面臨了許多令人困惑的問題,目前大陸的政策是對內建構“和諧社會”,對外爭取“和平發展”,跟台灣簽訂“和平協定”,希望能夠打造“和諧世界”。目前,大陸並沒有急到要馬上談“統一”問題,但是希望為下一代作準備,希望兩岸領導人能夠學習鄧小平的胸襟,促成兩岸和平演變,大陸不斷進步,台灣也能富強安樂。

  王振民教授表示:張亞中教授所提的“一中三憲”,未來由雙方協定所構成的“第三憲”是可以鄭重考慮的。兩岸對於“兩憲”原先是“互不承認”,現在是台灣方面“單方承認”大陸的憲法,大陸方面則相對保持“沉默”,“沉默”而不是“默認”。王振民教授並稱,是否要接受“中華民國憲法”為一個“憲法性文件”或者接受台灣的“憲政秩序”,視台灣為一個“憲政實體”,他個人認為很值得研究,他相信,胡錦濤一定能夠登高望遠,審時度勢,以更務實的思維,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並以更遠大的眼光和智慧來解決問題。

  “如何與草根聯結”

  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許世銓表示:兩岸簽訂和平協定是個高難度的問題,不可能在一、兩次會談中,就將所有的問題全部釐清。一定要經過不斷地反覆討論,才能夠逐步破解難題。將來我們必須面對的更大難題是:如何在島內達成共識,使兩岸統合成為主流意見?因此,他鼓勵“兩岸統合學會”繼續努力,做出成績來。因為有成果,就有信心;沒成果,就不會有信心。

  張亞中教授表示:現在台灣社會已經塑造出一種不敢談“和平協定”與“軍事互信機制”的氣氛,“兩岸統合學會”所要作的工作,就是爭取話語權,對台灣民眾進行教育。

  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周志懷也表示:張亞中教授所提的“兩岸和平協定”草案雖然是民間版本,可是它為未來的“官方版本”提供了一個基礎,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要簽訂“和平協定”之前,必須先對兩岸人民進行教育。兩岸知識菁英,在“坐而論道”之餘,還必須考慮如何跟草根聯結。不只要改變台灣的民意,也要改變大陸內部的想法,因為大陸民眾從小就是接受這個教育,必須重新學習如何面對歷史與現實。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從去(2009)年六月以來,“兩岸統合學會”總共召開了三次有關“兩岸和平”的研討會。每次研討會都由我擔任總結報告引言人,因此,每次研討會我都很注意傾聽每位與會者的發言,也覺察到這三次會談的氣氛變化,有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

  《中庸》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又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經論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本”,尤其是在第三次的“本栖會談”,我深刻體會到來自兩岸三地的知識份子,都能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坦誠相見,將兩岸簽訂“和平協定”可能遭遇到的難題,一一拿出來討論,共同找尋“兩岸和平發展路徑”,對於未來中國該走的“道”,也有相當高程度的共識。

  從“本栖會談”雙方學者發言的內容來看,今天兩岸關係的徵結,仍然是在“兩岸關係如何定位”,也就是如何安排“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關係,以解決台灣國際參與的問題,真正做到“共享中國的主權與光榮”。要解決這個難題,我們不僅要說服兩岸人民,尤其是綠營的朋友,而且還要說服兩岸的領導人,讓他們有解決問題的信心,願意坐上談判桌。這是一種改變信念的過程,看起來似乎有相當高的難度,可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兩岸知識份子能夠把中國未來該走的“道”說清楚,整個問題就不難迎刃而解。

  “天下本無事,紛爭一念間”

  “本栖會談”在進行綜合討論時,張亞中教授引星雲大師的一段話說:“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念轉”,現在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提供大家一個“轉念”的思考。余克禮所長表示:兩岸問題其實就是認同問題,只要你認同“我是中國人”,一切問題都可以拿來討論;如果沒有這樣的認同,一切免談。

  來自香港的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郭偉峰提出一個“貓鼠論”的寓言:有一隻貓和一隻老鼠,貓打算吃掉老鼠,但告訴老鼠:“我尊重你的平等權利,你可以來吃我”。老鼠當然吞不了貓,貓說,你既然吃不了我,那我只好吃了你。郭社長拿來比喻兩岸間的認同:如果大陸是一隻貓,台灣硬要說自己是一隻老鼠,則兩岸間變成“異己關係”,貓非吃掉老鼠不可;如果台灣說自己是一隻貓,則兩岸間變成“認同關係”,大貓無論如何也不會吃掉小貓。會後,郭社長在閒聊時還補充說,如果台灣承認自己是一隻貓,它相對於大陸還是一隻老貓呢!

  郭社長的寓言,惹得大家一陣大笑,大夥都希望郭社長未來能夠在中國評論上詳細地陳述其“兩岸關係貓鼠論”。平心而論,郭社長的“貓鼠論”非常傳神地闡明了兩岸關係的癥結。今天台灣面臨的關鍵問題是:要不要“認同中國”,兩岸一起共同開創“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許世銓因此而吟詩一首:

  “本栖本非寺,湖山隨我心;

  天下本無事,紛爭一念間。”

  “唯天下至誠為能化”,希望這一則匯聚三地智慧而成的“貓鼠論”,有助於化解兩岸三黨的心結!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0年5月號,總第149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