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古人測地震先兆 “地發雷聲”最緊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06 14:28:53  


 
  《明史》卷258《湯開遠列傳》載,湯開遠為河南府推官時,給崇禎帝的上疏就陳述的是盛夏雪雹後地震以及天氣幹燥所引發草場自燃的事情,認為對此不能怪罪官吏失職,說“今歲盛夏雪雹,地震京圻,草場不熱自焚”,即草場燃燒是因地震天熱、氣候幹燥,並非官吏管理不善而致。雲霠蔽天也是史籍中記載的地震前兆之一。《宋史》卷67《五行志》載,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七月壬申夜,雲霠蔽天,地震良久。《明史》卷24《莊烈帝二》有風霾連地震的記載,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正月庚寅朔,大風霾,鳳陽地震。同樣在《甘肅新通志》卷2《天文志.祥異附》也記有:乾隆五十年(1785年)春三月初八日,甘肅永昌震前,“大風霾拔木,越二日地震”。史籍中還留下了風霾霪雨與地震相連的記載,如《明史》卷215《周弘祖傳》載,隆慶初年鄧洪震以地震言事,其疏中有:“入夏以來,淫雨彌月。又京師去冬地震,今春風霾大作,白日無光。近大同又報雨雹傷物,地震有聲。”當然,人們經常會把幾年間連續發生的自然異常現象聯繫起來對比朝廷吏治,如《明史》卷246《滿朝薦傳》有:“比者,風霾曀晦,星月晝見,太白經天,四月雹,六月冰,山東地震,畿內霪潦,天地之變極矣。”

  霪雨水旱接連不斷而發生地震的記載也不少。《宋史》卷102《吉禮五.祈禜》載,紹興四年,四川自七月以來霪雨地震。同書卷336 有,熙寧初,呂公著知開封府,“時夏秋霪雨,京師地震”。同書卷310載,神宗時,李迪知瀛洲,遇“大雨地震,官舍民廬推陷”。同書卷228載,治平中,蒲宗孟因“水災地震”上疏言事。又,《明史》卷258《黃紹傑傳》,崇禎五年八月,淫雨損山陵,昌平地動。

  古人關於地震征兆的總結

  史籍中還保留有一些經歷過地震的人關於地震征兆的一些描述,主要包括對陰雨、大霽、雷聲、動物反應等的記述。山西《虞鄉縣志》卷十《舊聞考》中,李元瀛的《地震記》,就記錄了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九月二十日山西平陸強震全過程。地震前,自八月初六,“陰雨連綿四旬,盆傾檐注,過重陽微晴,十三日大霽”。對此異常天氣,“鄉老有識者謂,霪雨後天大熱,宜防地震”。“二十日早,微雨隨晴,及午歊蒸殊甚。傍晚,天西南大赤。初昏,半天,有紅氣如繩下注”。“二鼓後,……忽然屋舍傾塌,繼有聲逾迅雷”。而“自初震及次日晚,如雷之聲未絕”。地震中動物的反應是:“震時,雞斂翅貼地,犬縮尾吠聲”。“二十四日晚,雲如蒼狗,甚雨滂沱,天上地下,震聲接連,即地水盈尺”。“日數次震,牛馬仰首,雞犬聲亂,即震驗也”。“初震時,有大樹僕地旋起者,有井水溢出者”。

  除上述外,歷史上地震多發地的有關方志中,也保存有地震征兆的記載或總結,如《皇朝經世文四編》卷10《學術地學》載有龔華民所歸納的“地震之兆”“六端”,這六端又被寧夏《隆德縣志》卷4《拾遺.震災》所轉引:1、井水本湛靜無波,倏忽渾如墨汁,泥渣上浮,勢必地震。2、池沼之水,風吹成縠,荇藻交縈,無端泡沫上騰,若沸煎茶,勢必地震。3、海面遇風,波浪高湧,奔騰A渹,荇藻交縈,無端而泡沫上騰,有若煎茶之沸,是為地震之兆……若風日晴和,台飓不作,海水忽然澆起,汹湧異常,勢必地震。4、夜半晦黑,天忽開朗,光明照耀,無異日中,勢必地震。5、天晴日暖,碧空清淨,忽見黑雲如縷,蜿如長蛇,橫亘空際,久而不散,勢必地震。6、時值盛夏,酷熱蒸騰,揮汗如雨,驀覺清涼,如受冰雪,冷氣襲人,肌為之栗,勢必地震。縣志作者還十分明確地說:“居民如遇此六兆,急宜趨避,以防不測之災。”(來源:光明日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