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商務部:中國國際貿易定價權幾乎全面崩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17 16:06:03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5月17日電/“我國在國際貿易體系的定價權,幾乎全面崩潰。”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昨日直言,“中國當前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大宗商品定價權的缺失”。

  北京商報報道,“中國因素”成為世界市場的熱點,但這顯然是尷尬的“被熱點”。如何破解“中國買什麼,國際市場就漲什麼;中國賣什麼,國際市場就跌什麼”的怪局,維護中國企業的正當利益?

  姚堅指出了破解這一困局的三大途徑:整合國內市場;有效利用反壟斷法及WTO規則;利用中國大市場地位,採取多種金融手段,通過在國內建立期貨市場等增強對價格的影響力。

進口

中國買什麼 什麼就漲價

  鐵礦石談判的失利,再一次刺痛了“大宗商品定價權”這根國內企業最敏感的神經。

  “鐵礦石談判由年度定價轉為季度定價後,以現價結算,中國鋼企按去年進口量全年要多付700多億美元。”在昨日召開的第二屆國際商務發展論壇上,姚堅算了這樣一筆賬。

  從2002年至今,進口鐵礦石價格已經由不足30美元漲到150美元,而鋼材價格僅由2000元左右漲至目前的4400多元。

  “在國際市場中,雖然我國占65%的鐵礦石進口量,但是沒有發言權。” 姚堅表示,事實上,不僅是鐵礦石,石油、銅、糧食等大宗商品的進口也面臨類似局面:供需矛盾突出,對外依存度不斷增加,海外收購遭遇阻力,對市場的非理性波動只能被動適應。

  進入21世紀,國際大宗商品市場漸漸出現了“中國買什麼,國際市場就漲什麼;中國賣什麼,國際市場就跌什麼”的怪現象。雖然我國進口量非常大,但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定價權已經“幾乎全面崩潰”。

  “中國已經成為國際商品期貨市場的大熱門,尤其是原油、金屬、農產品[14.48 -4.23%],中國需求因素更是成為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重要推動力。”長江期貨資深分析師黃駿飛昨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世界市場所稱的“中國因素”也成為了各方的追逐熱點,一位摩根士丹利專家曾一語中的:“中國要買什麼,我們就趕在他們之前買入。”而這顯然不是中國企業願意看到的。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