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兩岸文化 穿越時空的使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23 00:05:33  


 
  兩岸文化交流,不僅是藝術的切磋。藝術家朱炳仁2003年就考慮要為兩岸關係的發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經過思索,他想到兩岸之間最缺乏的是溝通與交流。由此,他設計了一座銅橋,取名“同源橋”。

  一側刻著台灣中台禪寺惟覺長老題寫的“金橋莊嚴通兩岸”,一側刻著大陸靈隱寺已故木魚長老的“燕子將歸認主人”,這座“同源橋”2007年歲末由靈隱禪寺贈送中台禪寺,落戶日月潭。

  以同根同源的文化溝通兩岸,是兩岸很多有心人的所思所行。5月底,台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籌辦的“成都大廟會”,將在台北拉開帷幕。向台灣民眾介紹大陸的人文風情,基金會已經做了20多年。1987年,基金會第一筆贊助的是淩峰拍攝的《八千里路雲和月》。當時,台灣尚未解嚴,贊助一部介紹大陸風土人情的紀錄片可能會遭到財產充公乃至坐牢的重罰。

  基金會秘書長陳春霖介紹,《八千里路雲和月》直到1989年才在台灣公開放映。老一輩外省人從片中看到了魂牽夢繞的故鄉,台灣土生土長的新一代則看到了課本上念過的山川河流。

  基金會從此成為兩岸文化交流中最勤奮的使者,陳春霖說,“我們有很強的使命感,希望搭建一個兩岸文化交流的平台或橋梁,促進兩岸文化界、學術界、青少年交流,促動兩岸在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上攜手合作。”

  在兩岸有心人的推動下,從去年開始,兩岸故宮互訪了。當兩岸故宮互贈禮品時,雙方突然發現,彼此不約而同選擇了《清明上河圖》的複製品。不同的是,北京故宮採用的是張擇端的版本,台北故宮選用的是清乾隆時期院體畫的版本。台北故宮副院長馮明珠當時笑道:“《清明上河圖》里橋多,我們需要橋來溝通嘛。”

  追蹤起來,是共同的文化基因,讓兩岸交流時心有靈犀。也是這份天然默契,讓日月潭上的銅橋、《清明上河圖》中的木橋,跨越了200多公里的台灣海峽,穿越了60年的歲月風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