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結束內戰方能促進兩岸關係持續地和平發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10 00:17:46  


建立軍事互信,先從兩岸退役軍人的互動開始。
 
  正在形成有利於結束中國內戰的局面

  六十多年來,中國內戰及其延續,不僅給中國民眾造成巨大犧牲,而且對中國的發展形成嚴重阻礙。1946年到1949年的中國內戰主要時期,大規模戰爭行動造成的人員犧牲、財產損失,都是歷史上罕見的,並且因此給同胞之間感情留下了深深的傷痕。1949年以後的六十多年中,因戰爭行動直接造成的人員犧牲、財產損失已大為減少,1978年以來隨著戰爭行動的終止,人員犧牲、財產損失也已經停止。但是,中國內戰沒有結束,仍在延續的局面,對於做為內戰雙方的大陸和台灣的發展,已經並將繼續帶來明顯不利影響。1949年以後長達四十年的兩岸完全隔絕,所造成的嚴重不利影響自不待言,就是1988年以來,儘管兩岸經貿關係、人員往來持續、快速地發展,對兩岸各自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的推進作用,但中國內戰沒有結束的局面,仍然造成了明顯的不利影響,嚴重阻礙了兩岸交流效果在兩岸各自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推進作用。

  還必須看到,由於大陸和台灣實力大小的懸殊差距,內戰沒有結束對台灣的不利影響,明顯大於對大陸的不利影響。中國內戰沒有結束對兩岸的不利影響重大而明顯,但是,現在正在形成有利於結束中國內戰的局面。這是中國內戰爆發六十多年來,結束內戰的最有利時機,必須及時把握。

  在勝負大局決定後,延續六十多年而不得結束,充分顯示了中國內戰突出的複雜性。古今中外絕大多數的內戰,在大局決定後,內戰也就隨之結束:或者是勝利方用武力完全消滅失敗方而結束內戰;或者是在勝利方武力重壓下,失敗方被迫按照勝利方條件和平結束內戰。但中國內戰則很不相同,在勝負大局決定後,雖然做為勝利方的中共方面佔有無可動搖的優勢,但做為失敗方的“國民政府”方面,既沒有被武力消滅,也沒有接受中共方面條件和平結束內戰,而是退守台灣及其它若干島嶼後堅持至今,從而形成了中國內戰延續六十多年不得結束的局面。

  回顧這六十多年的歷史,可以看到有幾個因素,對於台灣方面雖然一直處於無法改變的劣勢,但卻能夠堅持至今有著重要影響:

  其一,台灣海峽對於大陸以武力結束內戰,有著重要的阻擋作用,但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長達近三十年的直接軍事干涉,才是真正具有決定性影響的阻擋因素。可以說,在近三十年中,美國的直接軍事干涉,雖然是外部干擾因素,但卻是中國內戰不得結束直接的決定性因素。但是,美國之所以進行直接軍事干涉,又取決於當時冷戰背景下的中美關係及其發展變化。

  其二,開始於20世紀二十年代的國共兩黨深刻、嚴重的政治對抗,在1949年以後的事態發展中,已經演變為兩岸之間的嚴重政治對抗。如果說美國的武力干預,是中國內戰不得結束的直接的決定性因素,那麼這種政治對抗則是深層次的決定性因素。兩岸間的政治對抗,是美國得以進行武力干涉的內在因素,也是1949年以後兩岸之間戰爭行動延續三十年的基本原因,還是台灣當局實行“白色恐怖”、隔絕兩岸往來,長期進行“反共復國”教育,以及以“三不”回應大陸方面“三通”要求的決定性原因。顯然,兩岸的政治對抗,正是中國內戰不得結束的深層次決定性影響因素。

  其三,1988年以後,李登輝、陳水扁相繼執政的二十年中,儘管美國直接的武力干涉,在1979年中美建交後已不復存在,1949年以後的四十年兩岸政治對抗也開始弱化,但由於李、陳大力推進“台獨”路線,導致美國武力干涉和兩岸政治對抗兩個因素,以新的內涵,發生新的強化。主要是,美台軍事安全合作不斷加強,台灣逐漸成為冷戰後美國亞太軍事安全部署的重要環節;“台獨”與反“台獨”、分裂與反分裂,成為兩岸政治對抗的最主要內涵,並且導致政治對抗的再度強化。所以,李、陳推行“台獨”路線,成為兩岸打破四十年隔絕後,中國內戰仍然不得結束的決定性因素。

  儘管中國內戰至今沒有結束,但2008年5月以來,正在形成有利於結束中國內戰的局面。主要是,在阻礙中國內戰結束的各重要因素及其影響明顯減弱的同時,還開始出現有利於中國內戰結束的新因素。美國直接的武力干涉,雖然早在1979年1月中美建交時就已終止,但美台軍事關係不僅始終存在,而且在上一世紀九十年代達到中美建交後的最緊密程度,成為李、陳推行“台獨”路線的重要外部支撐因素。但是,從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後半期開始,隨中美關係、兩岸關係的不斷變化,特別是2008年5月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新階段後,出現了美國干涉台灣問題的能力和意願,都開始減弱的趨勢。儘管美國不可能完全停止干涉台灣問題,不可能完全“放棄”台灣,但美國將不再成為阻礙中國內戰結束的主要因素之一,則是完全可以預料的。

  1978年以後,大陸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特別在進入21世紀後,進一步提出並執行和平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戰略方針,不僅直接、有效地化解了,自20世紀二十年代開始的國共兩黨的政治對抗,以及1949年以後的兩岸政治對抗,而且也有效地彌合了,長期政治對抗在兩岸間造成的深深傷痕,化解了兩岸間嚴重的敵對情緒。1988年以後兩岸之間經貿交流、人員往來持續、快速的發展,對於消除政治對抗、化解敵對情緒,也產生了十分重要的積極影響。現在,兩岸普通民眾幾乎都沒有中國內戰沒有結束的概念,雖然不符合事實,但確實表明了,民眾敵對情緒的化解。

  更為重要的是,2008年5月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新階段以來,迅速出現了有利於結束中國內戰的新因素。主要是,結束中國內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迅速增強,同時還出現了結束中國內戰的新的可能性。2008年5月以來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首先並主要表現在,兩岸經貿關係和人員往來的突破性進展,實現全面、直接三通和ECFA是其中最重要的二項。但是,也正是這些突破性進展的取得,在對兩岸經貿關係、人員往來產生重大積極影響的同時,也更清晰、更深刻地表現了,中國內戰沒有結束,對於兩岸經貿關係、人員往來的重大消極影響,從而突顯了結束中國內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事實表明,中國內戰沒有結束的局面,不僅對於實現全面、直接三通,以及ECFA等兩岸經貿議題的談判、協商,增加了不少政治、安全方面額外的重大障礙,延遲了談判進程,而且還因政治、安全因素,大為限制了所達成的相關協定效益的發揮。所以,通過相關經貿協議的簽訂和執行,結束中國內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都大為增強。此外,兩岸經貿關係、人員往來的突破性進展,由於必將大為促進兩岸民眾的福祉,以及相互信任,從而為結束中國內戰創造更有利的條件,提供更多的可能。無論阻礙中國內戰結束的因素及其影響的減弱,還是有利於結束中國內戰的新因素出現,都有著不同的具體原因。但在深層次上,這些變化都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必然發生的。因而是任何勢力都難以阻擋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