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學者:建構兩岸人民之間的“生活共同體”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02 00:27:00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助理李鵬建議建構兩岸人民之間的“生活共同體”。中評社記者梁卓鈞攝
  中評社香港6月2日電(記者 劉曉丹、梁卓鈞)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助理、教授李鵬指出,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下,除了民族、歷史、血緣、文化等方面強調兩岸同胞已經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實實在在地去建構兩岸人民之間的“生活共同體”。

  “2010海峽兩岸與台港關係學術研討會”昨天在香港舉行,李鵬在會上發表題為“從兩岸‘命運共同體’到‘生活共同體’理論意涵與建構路徑”的演講。

  英國著名社會學傢齊格蒙特.鮑曼曾經感性地描述“共同體”的概念,認為“共同體”是一種感覺,一個“溫馨”的地方,一個溫暖而又舒適的場所。它就像是一個家,在這個家中,我們彼此信任、互相依賴。

  李鵬在演講中引用鮑曼的概念,指出兩岸之間“家的感覺”不僅需要民族、歷史、血緣等情感因素來維繫,更需要透過兩岸同胞實實在在的生活來用心經營,使“兩岸一家”的感覺更為溫馨、和諧和幸福。

  相對大陸對台政策的表述中經常提及的“命運共同體”概念,“生活共同體”更凸顯感性召喚的一面、更多地著眼於兩岸同胞最實實在在的需求。

  李鵬指出,建構“生活共同體”的一個主要思路是:不以兩岸的政治對立影響兩岸民眾對共同幸福生活的追求,通過實現兩岸民眾交往的便利化和生活的一體化,在兩岸的最終統一尚未完成之前,讓民眾切實感受到現在兩岸就是一家人。

  “兩岸應該實現‘政治歸政治、生活歸生活’,不應該讓高階的政治議題,影響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他說,如果拋開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因素,我們就會發現,兩岸之間構建生活共同體的情感動機非常牢固,中國是一個注重人情、在乎面子的社會,最有可能形成“關係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和“親密無間、相互信任的關係”。

  他說,兩岸“生活共同體”既可以當做兩岸從“命運共同體”到“制度化共同體”過渡的一個階段,也可以作為兩岸“制度性共同體”建立後的發展方向。這個構想近期不僅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從長遠來看,也有利於兩岸人民幸福生活的實現。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