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30日電/光明日報刊載中國新聞出版界人士談抵制出版物中的低俗之風的報道,全文如下:
●低俗文化的沉渣泛起,背後存在著唯利是圖、獲取利益的動機,但決不是市場經濟的必然,更不是出版產業正在進行的文化體制改革的必然。恰恰相反,這些現象是與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的要求格格不入的。
●低俗文化的湧動,既與當今社會文化,尤其是影視、互聯網帶動的“娛樂至上”潮流有關,又與我國文化發展不夠均衡、文化表現形式不夠多樣、文化創新能力亟須提高、文化核心價值觀亟待加強有關。
●我們也要從銷售渠道著手,明定規則,讓低俗文化讀物永遠缺乏正規、廣泛的銷售渠道,缺乏獲利空間。
●媒體不能助長低俗,更不能成為媚俗的幫凶,庸俗的平台。
當前,健康、正確、積極的出版物占主導地位。但是,也不時出現少數導向不正確,格調低下的低俗出版物。對此現象,新聞出版界人士紛紛進行譴責。
出版物中的低俗之風種種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范軍就此作了分析。一類是炫耀財富,大談拜金享樂。個別報刊登載什麼富翁花千萬廣告征婚,少數“時尚”報道熱衷於對豪宅、盛宴、名車和其他奢侈品的炒作,等等,不一而足。再一類是以“性”為賣點,打“擦邊球”,以追求“眼球效應”。有的圖書以“人體藝術”的名義,搞所謂的“人體寫真”,大量反覆展示女性裸體。還有的音像製品打著“性健康”、“性教育”的幌子,封面採用挑逗性的文字或圖片。第三類是宣揚偽科學,傳播封建迷信。今年2月1日某省衛視《百科全說》播出“張悟本談養生”,讓張悟本一夜躥紅。他所著的《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一躍成為各大書店、網站銷售黑馬。出自張悟本之口的綠豆湯、長茄子幾乎包治百病,還甩出“糖尿病80%都是誤診”、“降壓藥會吃出腦梗、腎衰竭”等雷人語句。與此同時,一些“恐怖圖書”、“靈異故事”、算命拆字等宣揚封建迷信的現象又有所抬頭。第四類是熱衷於低俗娛樂新聞,追異獵奇、聳人聽聞。個別生活服務類報紙背離辦報宗旨,版面上不時充斥諸如明星緋聞、奇聞怪論、凶殺暴力等話題,進行大肆炒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尹韵公指出,人們生活需要娛樂,沒有娛樂,人們生活就不免枯燥乏味。在大眾傳媒發達的時代,人們生活就需要娛樂新聞。在某種程度上講,娛樂新聞猶如人們餐桌上一碟小菜,可以輕鬆地品嘗。然而,我們又痛心地看到,在最近重泛沉渣的低俗之風中,一些報刊的所謂娛樂新聞卻失去了應有的品位,成為低俗、媚俗、庸俗的重災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