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大公報:美俄“間諜”鬥爭藝術,好戲在後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02 14:20:25  


  中評社北京7月2日電/日前,美俄間爆發“間諜門”事件引發關注,香港大公報刊文說,在現代國際關係中,“間諜門”作為“鬥爭藝術”已脫離維護國家安全的原有含義,成為打擊、抹黑對手的政治工具。俄經營十幾年的間諜網被偵破,絕不會輕易咽下這口氣,如何回擊取決於俄對這一“藝術”的運用把握。這出戲才開場,“好戲”似乎還在後面。文章摘編如下:

  美國司法部宣布破獲俄羅斯“間諜網”的消息一經披露,立刻在世界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從人數上看,美國經過十餘年的跟蹤調查,一舉逮捕十名間諜,不僅近年少見,就是在冷戰時期也不多。

  從時間上看,美俄首腦奧巴馬與梅德韋傑夫剛剛在G20峰會期間搞了一次“漢堡包外交”,兩人相對而坐,其樂融融,然而幾天後,卻發生足可以把兩人會談成果歸零的事件,令人匪夷所思。難怪連俄外長拉夫羅夫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面帶遺憾地表示,沒人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事,“我唯一能說的就是事件發生的時機很巧妙”。

  驚嘆之餘,人們開始重新認真審視美俄兩國關係,希望透過兩國總統的微笑、寒暄,看到更多背後的東西。其實無論是“漢堡包外交”,還是“間諜門”,都是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兩國關係的現實,休閑、輕鬆的背後定有緊張和角力,攻擊、衝突的背後也有交易與妥協。兩方面雖然看起來水火不兼容,但卻有機地統一在一起,成為一個矛盾體的兩個方面。這就是美俄關係,過去如此,今天亦然。

  道不同,不相為謀。美俄本來就是兩條路上跑的車,因為要解決許許多多共同面對的問題,才走到一起。冷戰時期,美蘇各組北約、華約兩大對抗陣營,為爭奪勢力範圍,打得你死我活。這個時期也是雙方“間諜門”爆發最頻繁的時期,互逐間諜幾乎成了家常便飯。但即使在最緊張的時期,表面上硝煙彌漫,暗中仍有交易。也許正是這些地下管道,才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戰。

  冷戰結束後,美國對俄羅斯防範、遏制與打壓的政策並沒有變,雙方仍是對手。俄不棄不舍融入西方社會的努力,換來的卻是北約東擴,烏克蘭、格魯吉亞、吉爾吉斯的顔色革命,美國在中亞建立軍事基地等等。俄羅斯加強了對美的反擊,並通過自己的影響力,成功實現了烏克蘭、吉爾吉斯“顔色革命”的退色。在整個過程中,美俄兩個大國合作中有鬥爭,鬥爭中有合作,一路風風雨雨走到了今天。

  從美俄既鬥爭又妥協的歷史看,此次“間諜門”會給兩國關係產生消極影響,但美俄已不可能重啟冷戰。在此次事件中,美國方面見好就收,無論是官方還是媒體都未刻意渲染此事,在努力淡化事件對兩國關係可能產生的影響。俄羅斯方面暫沒有強烈反彈,克裡姆林宮高層明確表態,不希望此事影響兩國關係。學界把此事歸咎於美國內政治,是一些不願看到美俄親近的人所導演的遊戲,是在給奧巴馬總統出難題。

  在現代國際關係中,“間諜門”作為一門“鬥爭藝術”,早已脫離了其維護國家安全的原有含義,成為打擊、抹黑對手的政治工具。俄羅斯經營十幾年的 “間諜網”被偵破,絕不會輕易咽下這口氣,至於俄方何時、以何種方式報復美國“間諜門”,取決於俄對這一“藝術”的運用和把握。這出戲才開場,好戲似乎還在後面。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