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文化觀察:港片重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20 00:04:14  


  中評社北京7月20日電/一部《歲月神偷》,挽救了一條本要被拆除的永利街;一部被定為“三級”的《志明與春嬌》,卻因為口碑爆好在香港取得了600萬的票房,最後還順利引進內地;一部《月滿軒尼詩》,讓香港電影重拾文藝情懷,也讓沉寂了兩年之久的湯唯複出。香港電影經歷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輝煌,也經歷了21世紀前十年的低谷,終於,香港本土電影在近年出現了“重生”的跡象。

  港片 從輝煌到沒落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邵氏電影多年積累的人才在這個時代大放異彩,吳宇森、徐克、王家衛……類型各異、才華橫溢的電影人紛紛橫空出世。那時,香港電影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香港本土,向北延伸到大陸和台灣地區,向南延伸到整個東南亞。當時大陸才剛剛開放,錄像廳如雨後春笋般在大江南北遍地開花,香港電影一時間就成了錄像廳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片源。在幽暗肮臟的錄像廳看港片,也成了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數據顯示,上世紀90年代初,香港電影每年的產量為200多部,好的年份甚至突破300部。電影從業者都忙得不可開交,每天都有開不完的工。像周潤發、成龍、張曼玉等大腕明星更是片約不斷,時常要在拍一個戲的間歇拍另外一個。當時,周潤發創下了一年拍片11部的紀錄,但很快就被張曼玉打破。張曼玉因為一年拍12部電影,在業內有了“張一打”的外號。黃金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僅產量多,質量也相當上乘。張徹的徒弟吳宇森拍出了後來讓他蜚聲國際的《英雄本色》系列;林嶺東拍出的現實題材的代表作《監獄風雲》兩部;而徐克與李連傑合作的《黃飛鴻》系列也風靡一時;剛從編劇轉型導演的王家衛也找到了合作拍檔杜可風,憑借《阿飛正傳》、《東邪西毒》逐步奠定自己藝術片大師的地位……

  然而,在輝煌之際,香港電影也給自身埋下了衰敗的伏筆。電影市場的繁榮讓很多商人(包括一些電影從業者)把電影看作賺快錢的工具,大批粗制濫造的跟風之作應運而生,嚴重敗壞了觀眾的胃口。成龍曾經舉過例子:“一個僵屍片成功,他們就拍100部僵屍片;一個英雄片成功,就拍100部英雄片。”當時很多電影開拍時連劇本都沒有,到了現場再靠導演和演員一起臨時發揮,一部電影半個月就拍完。另外,當時盛行抄襲之風,不尊重原創,這也導致王家衛養成了邊想邊拍的“習慣”來保護自己的原創劇本。到了2000年以後,香港電影市場直線下滑,到2007年時全年只有51部電影,港產片票房總額只有2.75億港元,而1982年的時候香港全年港產片總票房就已經達到4億港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