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灣經濟日報:三農問題根本解決之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30 17:09:48  


  中評社台北7月30日電/台灣經濟日報今天的社論說,“反圈地”運動如火如荼;繼竹科竹南基地徵收大埔24戶農地遭遇強烈抗爭,中科四期二林園區22戶農民也誓言“不賣相思寮”。除此之外,還有台北土城等上千公頃農地面臨類似問題;疲於奔命的“中央”與地方政府,恐怕要被這把火燒得焦頭爛額。

  尤其農業日趨沒落、農村凋零不堪、農民生活困窘,而台灣經濟正透過ECFA及與其他貿易對手可能簽定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脫胎換骨,產業與土地運用方式將急遽轉型;則潛在抗爭者絕非區區數十農戶,而是四面八方的農民與農地,“中央”及地方政府必將窮於應付。因此,必須正視全體農民與農地問題,通盤思考,謀求釜底抽薪的根本解決之道。

  社論說,其實不僅台灣,中國大陸層出不窮的農民抗爭,其本質如出一轍,都是反對政府低價徵收農民土地,卻轉手變更用途,高價供財團與大企業使用。台灣相對而言已高明甚多;因為“耕者有其田”後,農地歸農民所有,徵收時要以公告地價加四成補償農民。但大陸農地迄今仍緊握地方幹部手中,不需要太堅強的理由,更無需太高昂的補償,說徵收就徵收,不旋踵即成為身價百倍的工商住宅建地,抗爭自是永無止境。

  社論說,我們號稱經濟發展遙遙領先對岸,徵收農地時卻是五十步笑百步,的確要深自愧疚。然而,其解決之道絕非聽從農民與抗爭團體的主張:一切農地都不許徵收、不可轉為非農用途,甚至不能要求農戶遷離原有住宅。果然如是,台灣的農村將持續殘破困窘,農民貧苦艱辛依舊,並需要政府編列愈來愈龐大的預算補貼,而台灣經濟也將跟著困在永不准改變的這一大片農地上。

  故步自封、畫地自限不可行,讓農戶獲得滿意的補償,自願放棄農地,似是唯一的辦法;深入探究,這同樣不可行。目前的補償價格已達公告地價外加四成,如果公告地價與市場行情相近,或就依市價補償,則農戶即使自行出售農地也得不到更好的價格,又豈有抗爭的理由?但我們相信,即使如此,抗爭事件也不會稍減。因為農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知道當附近大片土地繁華發展、身價日高,則假以時日,他們的農地也會水漲船高,甚至有機會變更用途為工商住宅用地,價格是徵收金額的十倍、百倍,看看竹科周邊當初的農地即可一目了然。對於一個近在咫尺的夢想,這些已置身於類似環境的農民豈可為區區小利所動搖?

  另一個更實際的問題,就是農民生活雖然困苦,但世代為農,守著一口薄田,起碼不致無所事事,基本生活所需也大致能滿足;一旦領取一筆難謂豐厚的補償拔根而起,不但無以為生,連棲身之所都難覓;他們豈甘落到那步田地!?

  社論說,“因而萬全的解決之道,固要讓農民看見一個安穩的未來,衣食無缺、居所安逸;還要讓他們親身分享農地變為建地的利益。看似無解的難題,就有一可能的解答:政府整合一切對農民與農地的補貼,建立“農民退休制度”;前提是農民要將其農地集中委託一個公設的土地開發公司,依農地價值取得權證,參加分紅;未來一切農地變更,唯此公司可為之。再配合農村中的集體住宅,保存傳統農村風貌的居住環境,以及完善的醫療照顧,每位退休農民不僅生活安適,還可每月坐領退休年金及公司分紅。至於這一片片委託經營的農地,可依國家需要做最有效的利用:開發科學園區、營運特區,乃至發展精緻產業、開闢水塘湖泊,為台灣人民打造美麗的新天地。

  社論說,“當農業、農村、農民、農地問題從根本解決,脫胎換骨的台灣,也會獲得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