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蔡英文構建兩岸交流平台的背景與挑戰
--訪新台灣國策智庫執行長羅致政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29 00:19:35  


 
  記者:那麼構建兩岸交流平台,是不是首先要把民進黨或綠營各種現有的與大陸接觸的管道整合起來?

  羅致政:不是整合,用這樣的字眼好像我們要把人家整合過來,不是這樣的意思。它至少有資訊分享的概念,就好像中國評論也經常辦這種活動,把一些綠營的人找來。我經常開玩笑說,在中評社碰到綠營人士的機會,比我們自己在綠營碰到的機會還多,有些人因為太忙很久沒見,但是在這邊(中評社)碰到了。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自己來辦不也是一種方式嗎?所以,有時候平台的概念不要把它想得太僵硬,好像就是要跟對岸談判、對話,其實它可以有好幾個不同的層次。

  要盡可能把綠營的人包容進來

  記者:構建這樣的兩岸交流平台,面臨的問題也好,障礙也好,主要有哪裡?

  羅致政:首先,剛剛提到,這是民進黨的平台?還是蔡主席的平台?或是其他?這牽涉到它是一個很鬆散的平台,還是民進黨組織內的一部分的問題。

  我認為,在初期,把它定位成一個比較鬆散的交流管道,比較容易達成,但要盡可能把綠營的人放進來,不同派系的都有。我不想用整合這個字眼,好像要把大家的心都收在一起,我認為沒有必要這樣;初期一定是大家一起交換訊息。比如我們智庫內的會議經常找新系大老林濁水來,他們辦活動若邀請我們也去,所以平台不是一個,它可以是複數,有不同的功能。

  所以,不必然只有一個平台,把別人都整進來;而要盡可能把更多的人放進來,就不能太過於制式、太過排他,必須要有一個比較寬鬆的環境。這樣的話,我覺得達成的機會比較大。既然這是民進黨的平台,或民進黨鼓勵的平台,就應該盡可能把綠營內不同的聲音、力量都擺進來。

  怎麼與大陸溝通的問題

  記者:作為民進黨的平台,或民進黨內部的溝通平台,怎麼跟大陸溝通呢?

  羅致政:沒有錯,但我認為首先要先整合內部,把不同的聲音、力量整合起來。所以,這個平台最後還是要經過黨一定程度的背書才有代表性。但如果沒有黨的背書也沒有關係,應該還有別的運作方式。就廣義來講,叫綠營的平台,不是黨的平台,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如果民進黨沒有辦法通過一個決議弄出一個平台,就在外面弄一個綠營的平台,方式很多。新潮流可以自己做,台灣智庫也可以做,我們(新台灣國策智庫)也可以做,都可以,不是問題。

  重點是,平台有了之後,對岸是誰的問題,就是如何與大陸交流的問題。我們知道,對岸的研究單位很多,不可能只有一個平台。我認為,這個平台成立之後,未必只跟一個單位進行對話跟交流。

  重點在於,如果這個平台是有代表性和權威性的,要與大陸哪個平台交流,我們自己會去選擇。所以,要先處理好內部之後,才會涉及到跟對岸哪個單位交流的問題。但是在這個平台建立之前,大家還是可以依照自己原有的管道與大陸交流、對話。

  構建中的兩岸交流平台應該是綠營的一個公共財

  記者:現在規劃進展到甚麼樣的程度?

  羅致政:現在還在研究階段。但所謂研究階段,也不表示沒有在運作,因為本來就有很多學者在互動跟往來。就像不久前我到北京去,雖然是以個人的身份去,但我又是這個智庫的執行長,所以某個角度也是代表這個智庫去。所以,在新的平台建立之前,不表示綠營與大陸就沒有交流和對話。

  不過,除了新台灣國策智庫受托進行兩岸交流平台的規劃設計之外,別的智庫也有在做,包括台灣智庫也有在做類似的設計。所以,民進黨的兩岸交流平台最後出來會長成甚麼樣子,還不太清楚。

  我要強調的是,我們這個智庫作為協助設計這個平台,跟我們這個智庫作為平台,概念是不一樣的。我們目前只是協助設計。至於這個平台以後是在黨,或是放在哪個單位,要看實際上的需要。但這個平台,我的看法,應該是綠營的一個公共財。

  記者:就是不完全屬於民進黨的,而是屬於綠營的?

  羅致政:是綠營的,因為民進黨也不是代表整個綠營,而且很多綠營學者專家也不是民進黨的。所以,它應該是一個更大的概念,是一個綠營的平台。但還要看誰來主導,但如果要對政策有所影響,民進黨的參與是不可或缺的一塊。

  構建兩岸交流平台民進黨有迫切性

  記者:民進黨為了2012重新執政、為了表明民進黨有處理兩岸關系的能力,構建兩岸交流平台對民進黨來說有沒有迫切性?

  羅致政:我不會不切實際地認為,在2012年之前民進黨與共產黨之間能夠建立一個對話平台,因為從選舉的角度來講,這對民進黨或對共產黨來說,都不是一個適合的決定。

  可是從現實面來講,民共之間的對話,在2012年之前一定會以某種方式進行,至於這個對話到甚麼程度、層級,以及談甚麼議題,要看實際上的需要。所以,2012年之前這個平台能不能真正成立,我不太清楚,但某種形式的交流與對話,有這個必要,也有一定的迫切性。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0年9月號,總第153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