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遊《富春山居圖》故鄉 兩岸學者陶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28 00:28:28  


富春江畔風光(中評社記者攝)
  中評社富陽9月28日電(記者 王平、劉曉丹)元代畫家黃公望創作的《富春山居圖》在360年前因火損毀一分為二後又分藏兩岸,無疑是兩岸同根文化的最佳見證。“第四屆兩岸發展論壇”選在《富春山居圖》的“故鄉”富陽舉行,別具象徵意義。 

  富陽市古稱富春,位於浙江省西部,屬杭州市轄縣級市,滬杭甬“金三角”交匯點。這裡既賦山城之美,又具江城之秀,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城市。2000多年來,穿城而過的富春江,先後孕育了三國吳大帝孫權、現代文豪鬱達夫,晚唐詩人羅隱、元代大畫家黃公望,清代父子宰相董邦達、董誥等一大批傑出人物。李白、吳均、白居易、陸游、蘇東坡、紀曉嵐等文人墨客的足跡遍布全境,人文歷史底蘊積澱深厚。 

  堪稱畫中《蘭亭序》的《富春山居圖》就誕生在這人傑地靈的富春江畔。它的創作者黃公望晚年在此結廬隱居,直至終老。從1347年開始,他耗費三年心血,描繪了春明村、廟山、大嶺及富春江等地的山水景致。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極富於變化,氣度不凡,濃縮了畫家畢生追求,是中國文人山水畫的典範,並對後世畫壇產生了深遠影響,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如此一幅藝術珍品,卻是命運多舛。明朝末年,歷經輾轉流離的《富春山居圖》傳至收藏家吳洪裕手中,他痴迷到決定死前焚圖殉葬,幸得其侄子火中取畫,才救下了這幅絕世佳品。但畫卷一分為二,從此成為殘卷。

  火燒之前,畫卷由8張畫紙連成,全長848厘米。火燒之後,毀壞5尺,焚成兩截。前段較小,只有51.4厘米,因畫中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為“剩山圖”,先是流落民間,幾經流沛後於1956年走進浙江省博物館,成為該館半個世紀以來的“鎮館之寶”。後段畫幅較長,約636厘米,現通稱為“無用師卷”,後被清廷收藏。1933年,為避日軍戰火浩劫,“無用師卷”隨故宮重要文物南遷,最終被運至台灣,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兩段《富春山居圖》至今隔海相望,未能團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