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美“軟衝突”與中日“硬衝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03 00:09:57  


中日的“實地”之爭是典型的“硬衝突”
  中評社╱題:中美“軟衝突”與中日“硬衝突”,余永勝(上海),中評社特約評論員

  ‧種種跡象表明,如果中美關係不發生意外的話,中國領導人很可能於明年初再度訪美。可以說,目前中美關係“陰轉晴”已沒有懸念。

  ‧如果說中美衝突主要表現為“勢”之爭的話,那麼中日衝突則主要表現為“實地”之爭。前者屬於“軟衝突”,有“虛”的一面;後者屬於“硬衝突”,有“實”的特性。

  ‧中日的“實地”之爭是典型的“硬衝突”,其特點是爆發性強、對抗性激烈、且迴旋餘地小。中日在此問題上的真正博弈在於,此事關係到相關島嶼和海域的主權,任何一方率先讓步,都會給今後處理此事遺留後患。

  ‧台灣問題在中日關係上兼有“勢”與“實地”之爭的兩重意義。

  中美與中日關係走勢有異

  近來中美關係的良性互動與中日關係的驟然緊張,引起了國際上的高度關注。就中美關係而言,隨著9月份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薩默斯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多尼隆的成功訪華,兩國關係呈現明顯的峰迴路轉態勢。據美方透露,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很可能於今年底訪華,這意味著兩國中斷大半年的軍事交流有望全面啟動。軍事關係對於國家關係的核心意義是眾所周知的。與此同時,中國領導人的訪美事宜也在緊密協商之中。種種跡象表明,如果中美關係不發生意外的話,中國領導人很可能於明年初再度訪美。可以說,目前中美關係“陰轉晴”已沒有懸念。

  相比之下,中日關係卻呈現令人擔憂的局面。在9月7日日本巡邏艇與中國漁船在釣魚島海域相撞後,兩國關係驟然緊張。由於日方堅持以國內法處置中國船長,在拘留10天后還有可能訴至法庭並判其徒刑,中方已在四天內四次召見日本駐華大使。這在中國外交史上都極為罕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更是嚴厲警告:“日方如繼續恣意妄為,必將自食其果。”這樣的措辭對中日關係意味著什麼,顯而易見。

  表面上看,這次撞船事件有很大的偶然性,實際上,由於島嶼和領海爭端始終是埋在中日關係中的一顆炸彈,隨時都有可能被引爆,所以它的發生其實有著必然性。從日本方面來看,它其實早就為可能發生的衝突做準備了。僅僅在8月份,日本媒體就相繼報導說,日本計劃和美國於今年12月在西南海域舉行首次以中國為假想敵的“奪島”演習;明年3月將對包括釣魚島在內的25個離島實行“國有化”。而9月10日通過的日本《防衛白皮書》則首次提出要在西南諸島駐軍。

  諸如此類的事件都表明,日本在此問題上正在迅速加大軍事應對的力度。可以說,在目前缺乏有效的磋商機制的情況下,兩國發生海上對峙或衝突,具有相當的必然性。事實上,在9月7日非法扣留中國漁船和船員的第二天,日本又在伊豆諸島海域扣留了一艘中國台灣漁船,並逮捕了船主和船長。同類事件的接二連三發生,顯然不是僅用偶然性所能解釋的。

  中美爭“勢”中日爭“地”

  中美與中日關係的新變化,發人深思。這兩對關係變化的背後,與其各自不同的特質有關。毫無疑問,中美與中日關係都有衝突性的一面,但比較一下就會發現,二者的性質明顯有異。借用圍棋上的術語,如果說中美衝突主要表現為“勢”之爭的話,那麼中日衝突則主要表現為“實地”之爭。前者屬於“軟衝突”,有“虛”的一面;後者屬於“硬衝突”,有“實”的特性。在當今國際形勢下,“勢”之爭最終會以順應歷史大勢的方式獲得解決,而“實地”之爭,則考驗著雙方政府和民眾的智慧、勇氣與道義水準。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