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後三峽”文物保護仍面臨新的問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11 00:06:42  


複建的歸州古城門景賢門沐浴在晨曦中。三峽工程蓄水前,國家有關部門對湖北秭歸縣境內的古民居、古祠古廟、歸州老縣城古城門等24處三峽庫區淹沒綫以下的地面文物,全部整體遷建到三峽大壩對面的鳳凰山上。
  中評社北京11月11日電/隨著中國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10月26日首次蓄水至175米正常水位,中國最大規模文物保護工程已經收官。18年間,大量珍貴遺址和文物得到了發掘和保護,但“後三峽”的文物保護仍面臨一些新的問題。

  三峽文物保護工程是目前中國已完成的最大規模文物保護工程。全國110多家文物考古和保護機構、超過5萬人次,參與了三峽庫區文物考古及研究工作,總投資19億元。根據《三峽工程淹沒區及遷建區文物保護項目和保護方案》,1087處文物列入保護規劃,地下文物723處,地面文物364處。其中,重慶庫區的文物為756處,包括地下文物509處、地面文物247處;湖北庫區文物335處,包括地下文物217處、地面文物118處。

  “這是空前絕後的規模。三峽考古建立了三峽地區的新時期文化序列和舊時期文化序列,掌握了秦漢時期和巴人的相關信息,豐富了長江三峽作為長江文明華彩樂章的內涵,印證了長江是除黃河外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榮譽館長、三峽重慶庫區文物保護領導小組組長王川平說。

  三峽蓄水至175米後,被稱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鶴梁題刻已在江水下30多米處,但人們可以通過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修潤提出的“無壓容器”水下博物館觀看這一1200多年史跡的真容。重新開館半年以來,這個博物館已接待國內外遊客超過5萬人次。

  和白鶴梁並列三峽文物保護四大“國寶”的張桓侯廟、石寶寨、屈原祠如今也已搬遷建成並對遊客開放。湖北省文化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沈海寧說,搬遷複建後的屈原祠位於秭歸縣鳳凰山上,已成為三峽文化走廊極具文化品位和人文內涵的文物點。重慶忠縣花燈墳墓地出土的中國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漢闕——烏楊闕如今“搬家”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大廳。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