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專論:兩岸理性互動將因五都選舉沉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27 00:55:57  


ECFA的簽訂,對台灣帶來了莫大的商機,然而,因為這類政策非屬道德政策議題,自然不容易引起民眾的關注。
  中評社北京11月27日電(作者 吳宗憲)台灣的媒體社論以“內容膚淺”、“影響深遠”來形容這次五都選舉,並進而推論台灣理盲、濫情,理性力量沉淪,社會激情抬頭,並以“膚淺”形容台灣最近發生的許多事和整體國民性格。也有許多人認為雖然馬政府走兩岸開放路線,開展大陸板塊為台灣帶來契機,全年成長幅度甚至可望超過百分之十,但民進黨則以社會淺碟型思考為後盾,只需要幾株空心菜、幾件粉紅色襯衫、幾句粗口,南二都簡直可以躺著選,因此推論台灣將走向衰退。

  然而,筆者認為這些批評者的意見似乎也反應過度了。的確,此次五都選舉的選戰過程中似乎看不到理性的辯論,看不到政見的論證,然而,筆者想反問的是,此次五都選舉前的任何選舉,又有那一次看到了理性辯論與政見的論證了呢?這不是選舉常態嗎?

  筆者認為歷年來理性的政策之所以沒有成為選戰的主軸,最根本的原因乃是多數理性政策都是“利益分配政策”,根據Meier及Mooney等學者的看法,這類政策與其對立面的道德政策不同的是,道德政策是“政策倡議聯盟將該議題視為道德或罪惡,並且以道德訴求來倡議該政策”,正因為道德政策所涉及的是每個人“最核心的價值”判斷,因此當選民遭遇這類議題時立場格外堅持。而此類政策專業性較低,公民容易參與並表達意見,故媒體也樂於報導這類簡單但具高度敏感性的政策議題。因此諸如族群認同、政府廉能、貧富差距等問題,格外容易引起民眾的關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專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