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金牌一九九 亞洲體壇超級老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27 23:53:28  


 
  20年變遷新面貌

  42歲的“老槍”張山依舊清晰地記得當年住進北京亞運村的情景,那基本是“劉姥姥進大觀園”。公寓式的套房是裝修過的,在她和隊友們眼裡那簡直是豪宅了,“村裡還有假山溪流,晚上在外面坐坐看看月亮,真是特別享受”。村裡還有很多新鮮玩意,什麼遊戲機、保齡球,以前見都沒見過,只在村裡才有。

  20年過去了,在當年見識過北京亞運村的600多名運動員中,只有張山一個人走到了廣州。再見亞運,從“村”到“房”再到“玩”,早已不是當年所能比,可是“村子”裡的變化哪裡趕得上中國的巨變。

  “現在我們很多人家裡,包括普通百姓家裡的裝修,都比村裡更好。運動員經常出國比賽,都是見過世面的。他們手裡的電子產品,比村裡的還先進。”張山說。

  變化不僅在村裡。1990年9月,北京的公交車售票員都要在身邊掛一塊黑板,一聽到廣播裡中國選手奪牌了,他們會第一時間更新黑板上的獎牌榜,還要大聲告訴全車乘客,這個時候,全車會爆發出熱烈的喝彩。2010年11月,廣州街頭有些大大小小的電子顯示屏,滾動播放亞運會的最新獎牌榜;人們會手裡拿著、臉上貼著小國旗去看比賽,他們在賽場裡呐喊鼓掌,出來之後一如往常。

  20年前,我們滿心期盼中國隊多拿金牌,越輕鬆越好;20年後,我們不再過於關注毫無懸念的競爭,對於勝利失敗我們淡然處之。面對北京亞運的183塊金牌,我們為中國體育的成就自豪;面對廣州亞運的199新高,我們開始冷靜反思何為真正的體育大國。

  20年前的600多名運動員,幾乎都是從“國家體委”的各個院裡走出來的,他們共捧一個“鐵飯碗”。20年過去了,我們不僅擁有從國家培養轉為“自負盈虧”的職業網球手李娜、彭帥、晏紫;出自民間,自成職業的台球手丁俊輝、潘曉婷們也同樣成為中國的驕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