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旺報:李克強訪歐架構中美歐戰略三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11 09:15:05  


  中評社台北1月11日電/中國大陸副總理李克強在歐洲訪問,掀起了中國新一波的外交攻勢。德國媒體用“重回(大唐)歷史盛世”形容崛起中國,所呈現的政治意涵是,柏林圍牆倒塌後的單極霸權國際格局正逐漸往多邊主義移動。中美歐新戰略三角的成形,必然牽動國際強權的互動架構。 

  旺報今天社評指出,長期以來,國際主要大國的縱橫捭闔,多半受到美國政策的牽引。北大西洋兩岸在種族、文化、歷史上淵遠流長、關係深厚,儘管因戰略利益不同而時起摩擦,但華府意願始終牽制了歐盟對中國的立場。上個世紀末,美歐曾經聯手在聯合國提案譴責中國。本世紀初,歐盟受中國崛起效應和美歐互信不足的影響,曾試圖要與北京建構全面的戰略夥伴關係,但涉及解除對中方軍售禁令的關鍵議題時,仍不免屈從美方壓力,遑論美歐面對中國產品傾銷,仍需要聯手反擊。 

  美國與歐盟的政治價值觀雖然相同,但對北京的政策和立場,往往要考量自身利益。歐盟對北京“無條件交往”的合作態度,常受到歐洲輿論批評,近年來,歐盟之所以對大陸的經貿政策轉趨強硬,無非是為加強“討價還價”能力。美國面對中國崛起,仍維持一貫的強勢作為。白宮宣示領導全球及重返亞洲的實際作為,就是對中國構築半月型包圍圈,試圖從日本至印度連成海上封鎖線,再從印度至歐亞大陸形成陸上包圍。去年美國積極拉攏印度,並大幅改善與俄羅斯關係,都與遂行這項戰略意圖有關。 

  2009年歐盟成員國爆發主權債務危機,無異轉變了中美歐三邊傳統的互動方式。鑒於三邊核心利益的重疊性較高,彼此間又具有競合關係的不穩定特徵,因此任何兩方已愈來愈難形成針對第三方的戰略聯盟,尤其大陸已成為國際政治舞台不可或缺的成員,無論反恐、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國際犯罪、國際維和、反擴散或全球金融體制穩定等議題,若沒有北京的參與及合作,就很難產生預期成果。 

  北京似乎看穿了這點,領導人最近一波波對歐外交出訪,不外乎是借助人民幣力量,利用對歐盟伸出援手,重新塑造平衡性的中美歐戰略三角。表面上,北京大量購買歐債是希望歐盟在解除軍售令和賦予中方市場經濟地位的問題,有所回饋,實際目的則是阻止歐盟成為美國圍堵中國的馬前卒。 

  目前中歐年貿易額已達5000億美元,中方又擁有大量的歐債,此時北京伸出援手保住歐元生機,就等同於維持一個均衡的中美歐三角關係。其實,從最近媒體報導大陸發展殲20隱形戰機,以及介紹中國擁有最先進的高鐵技術來看,爭取解除軍售令應非北京對歐外交的重點,關鍵仍在於,如何從對歐外交布局找到突破美方圍堵的方式;換言之,歐盟既有求於大陸,北京又不樂見歐盟失去牽制美方的能力,因此維繫穩定的三角關係,就變得現實而重要。 

  歐盟與大陸確實不乏合作的著力點,雙方希望推動多邊國際格局,也有意願共同維持區域和平,就奠定了支撐此戰略三角關係的基礎。不過,近幾年以來,歐中關係受到諸多問題的困擾(貿易逆差、人民幣升值、管制稀有金屬出口、智慧產權、市場開放或食品安全等),也常被歐洲媒體當成炒作中國威脅論的題材,雙方的政治關係更因為人權或涉藏議題,進一步升高了歐盟內部的反中國情節。 

  最近,德國媒體引述美國傳統基金會的一項數據,稱中國從2005年7月至2010年6月在無貸款的情況下,總計對全球直接投資2441億美元。這項數字顯示,有愈來愈多的中資企業會前往世界各地,對歐洲人而言,除了感到不安,就是懼怕。過去歐洲人習慣扮演施捨貧窮國家的角色,1970年代時還有許多人把歐洲共同體和中國建交的舉動,喻為“與龍共舞”。如今,歐洲人卻被迫要被這條中國巨龍所擁抱,心中難免憂慮,中國崛起是否意味歐洲沒落? 

  一年多之前,英國前外相米勒班曾經用“21世紀無可取代的強權”來形容中國,他同時預言大陸在10年內必然跨居全球兩強(G2)之一。憑心而論,歐盟其實並不樂見中美合作無間,唯恐危及歐洲整體利益。李克強的歐洲行或許能紓解些許歐洲的疑慮,重新詮釋中美歐的新戰略三角,甚至有助於建構歐盟期望見到的三強模式(G3)。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