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質與復興意涵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2-03 00:09:52  


中國強大之後,會以大國之風促進世界大同,共享“群龍無首”之“吉”。
 
  中國人自古就有“天地萬物與我為一體”的思想,“四海之內皆兄弟”之豪情,“民胞物與”的同體心,就是這些哲學思想深植人心,才使得中華民族對外來的人與事物都能加以接受、包容,最後更融為一體了。最明顯的例子是把五胡、北朝、遼、金、蒙古人所建立的王朝都列入二十五史之列,當然清朝也是中國的正統朝代之一。

  五、大根器與大器晚成

  古人雲:“虛則容,容則大。”就中國思想史而言,儒家與道家是兩大原創思想主流。漢朝獨尊儒術,魏晉則道家當令。東漢末佛教東傳中土,與道家相契合,經過漫長的歲月的陶融而在唐朝創造了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禪宗。佛教不但與道家相契,與儒家也有相通之處。東漢傳入的是小乘佛教,在中國並不興盛,直到大乘佛教傳入,與儒家在某些核心的理念與氣度相通而大行於中國。儒家主張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原本佛教認為斷絕善根的人叫“一闡提”是不能成佛的,而在中國佛教則認為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說,不只是人,萬物亦莫不有佛性,所以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之公案。儒家主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大乘佛教的菩薩道:“上求正道,下化眾生。不渡完眾生不成佛。”“自覺,覺他,圓覺。”在精神脈絡上是相通的。總之,大乘佛教與原創的儒、道可以相容,並進而經過幾百年的相融,終於造就了佛教的最高宗派襌宗。

  以上這些例子證明中華民族的心態是開放的,因為開放故能“虛”,虛故能容,因為能容故能成其“大”。這裡須要進一步強調的是外來的佛教並沒有否定中國原創的儒、道思想。這當中蘊藏一段正、反、合的辯證發展歷程。儒道的原創文化是“正”,外來的佛教是“反”,而宋明理學則是“合”。這個“正反合”的發展歷程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容,而這個歷程是和平地、緩慢地進展。它是慢慢地消化,慢慢地醞釀,最後終成佳釀。虛則容,容則大,這是大根器;吸收外來文化要數百年才能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文化,這是大器晚成。

  反觀日本,是一個速成大起大落的民族。明治(1867-1912)維新讓日本很快就強大起來,強大之後,於1880年侵佔朝鮮、1894年對中國發動甲午戰事、1904年發動日俄戰爭。很快佔領琉球、庫頁島南半、台灣、澎湖。到1931年對華發動九一八事變,猛打中國十五年,接著於1941年又發動太平洋戰爭。不到五十年發動這麼多這麼大的侵略戰爭,但是到1945年無條件投降,所有侵略的外國領土全數歸還。從甲午到投降不過五十一年。這就是小根器民族的暴起暴落。這一段期間,日本嗜血侵略造成數千萬人的傷亡,敗戰後則經濟吸血。如今由於經濟發展,軍國主義抬頭,大放厥辭,誇大中國威脅論,如果再次挑起戰爭,最後(而且很快)就會自取滅亡。

  明朝萬曆八年(1580)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新時代的開始。這一年義大利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來華傳教,頗受朝廷器重。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為西法天算輸入中國之始,並將中國古籍譯為拉丁文,傳入西方。這是西方宗教、學術東傳之始。自此,西方各層面的文化不斷地傳入中國。清朝面對來自東洋與西洋的侵淩,整個民族的自尊心喪失,傳統文化也搖搖欲墜。到了五四運動以後竟有全盤西化論,把線裝書丟到毛廁之說。華族文化的主體性、自主性完全淪喪,不像歷史上吸納佛教文化時,傳統文化並沒有因之動搖。近百年來由於國力弱,所以否定傳統文化,西方不論任何學說、宗教、藝術、習俗、政治與經濟體制都狂湧而來,於今已四百多年,至今看不出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相融而陶鑄出新中華文化的跡象。以前是五百年必有王者興,這一波中、西文化激盪,恐怕要五百年才能穩住西風壓倒東風,然後再慢慢創新中華文化。唯物論,共產主義是西方的東西,中國全盤引進,徹底實現,現在又引進資本主義,而此時中國提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應該是正確的方向,但是這是何等困難之事。

  六、和平的民族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燧人氏、有巢氏、神農氏,實際上是代表文化發展的三個階段。根據古籍記載,神農氏始製耒耜,教民務農;又嘗百草以療疾病;立市廛以通貨財;又作五弦之瑟。神農氏以火德王天下,故稱炎帝。據此,在炎帝的時代有了農業,有了醫葯,有市場,有音樂。炎帝之後為黃帝,所以漢民族自稱為炎黃子孫。可見炎帝時代,中國已進入農業社會,而且歷代都以農立國。農業社會的最大特性是“安土重遷”。安於斯土,年年過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生活。重是不輕的意思,重遷就是不輕易遷徙。只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不像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物資缺乏就掠奪農民的農產品。幾千年的“安土重遷”塑造了中華民族安分守己的和平性格。

  其次,中國原創性的思想也是愛好和平,不輕啟戰端的。堯舜的禪讓-傳賢不傳子被認為是最佳的政治傳承,這是政治的和平傳承。儒家的“儒”字,原意是“柔”。儒家的基本主張是仁愛與恕道,它基本上是反戰的,貶抑戰爭的。道家反戰的立場更明顯。墨家則根本就主張“非攻”,不但在理論上反戰,而且常常以實際行動阻止戰爭發生與擴大。所以中華民族基本上是安土重遷而且愛好和平的民族。

  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國絕不像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英國、俄國、日本大舉侵略他國,擴張其領土或大量搞殖民地。1492年哥倫布得到西班牙女王的贊助,渡大西洋,先後發現西印度群島及南美洲海岸。自此揭開了歐洲人瘋狂地大量向南北美洲、大洋洲、亞洲、非洲進行殖民侵略。反觀早在1405-1432年間,明朝的鄭和率領當時全世界最強大的艦隊七次下西洋,最遠曾到達非洲西岸。鄭和下西洋,只為了宣揚國威與通商,兩相比較之下,可知歐美日是好侵略,而中國則是愛好和平的。中國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必如此。這還是消極的,另有一層積極的意義是:中國的安定強大是亞洲的安定力量,未來甚至可能是維持世界安定的主要力量之一。

  中華民族復興之意涵

  一、衰敗到復興的三個階段

  清朝從康熙、雍正到乾隆(1662-1757年)這一百三十三年是全盛時期,嘉慶在位的三十五年間,尚稱平順,到了道光年間滿清王朝就由盛而衰了。1840年的鴉片戰爭,則是中華民族陷入空前的內憂外患,苦難不斷的開始。有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俄人佔伊犁、中法戰爭、甲午之戰、德佔、租膠州灣、俄租大連、旅順、英租九龍威海衛、法租廣州灣,八國聯軍。從鴉片戰爭戰敗訂立南京條約(1842年)到國民革命成功推翻滿清,建立民國,這七十年間,真是喪權辱國,割地貼款,任人宰割,國不成國。

  中國人向來以龍自況,這七十年盛極而衰,借用易經乾卦的名詞,可以稱之為“亢龍有悔”時期。

  從民國元年(1912年)到1981年,這又是個七十年。這個七十年仍是內憂外患不止。這第二個七十年較之第一個七十年內憂外患更形嚴重,國家的動盪更是盪到谷底。這七十年從現象上來講是“龍戰於野”,但是從民族發展的階段性功能來看,可用乾卦的話語稱之為“潛龍勿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