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讓紅色麥卡鍚主義化為灰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2-11 08:03:17  


台灣企業在布局過程中,面對大陸這個擁有龐大生產資源的基地,及在所得增長後釋出的龐大市場,藉由本身在文化、語言上所擁有的相對優勢,怎麼可能會選擇放棄布局?
  中評社台北2月11日電/兩岸經貿往來步入正軌日趨熱絡後,兩岸資金往來、投資、人員參訪等都較過去長足的成長,此發展對台灣經濟也注入更多活水。中國時報社論指出,在此過程中,台灣卻持續存在著一股逆流,這股逆流對任何涉及兩岸經貿與投資事項,一概給予負面解讀,全視為所謂“中資入侵”,甚至到處給人戴紅帽子。這種紅色麥卡鍚主義又以《自由時報》為代表。 

  社論說,近廿年堪稱全球化進展最快速的時期,一個國家、一個經濟體的運作,早已不再是封閉對內,或面對少數幾個國家即可運作,而是必須在市場拓銷、投資設廠、國際合作上,都要有全球布局與運籌,否則難以在全球競爭中站穩腳步。台灣企業在布局過程中,面對大陸這個擁有龐大生產資源的基地,及在所得增長後釋出的龐大市場,藉由本身在文化、語言上所擁有的相對優勢,怎麼可能會選擇放棄布局? 

  對許多島內企業而言,赴大陸投資,除了維繫其競爭力外,也有貼近市場的目的。不少以代工為主的業者,則更是應業主要求而必須赴大陸設廠,否則訂單可能流失,企業更難生存;如果這些企業在全球競技場上競爭力日益流失,台灣經濟必然下滑。擺在眼前的事實是,不論是面板、晶圓代工、及各種台灣重要的產業與企業,透過投資大陸,才更能在全球競爭版圖中立穩腳步。ECFA的簽訂、開放陸客觀光,更是為台灣帶來新榮景。看看不少上市櫃企業,來自大陸的出貨、營收比重不斷上升,不少已超過五成,投資人爭捧這些中概股,即知道來自大陸投資設廠與市場銷售的利益,對台灣企業的挹注,及對島內經濟的正面效益。 

  但是看看《自由時報》的主張,卻一貫是封閉、“鎖國”。在九十一、九十二年各界討論開放晶圓代工赴大陸投資時,《自由時報》一再主張不能開放,認為開放會導致台灣競爭力流失。在兩年前討論與大陸簽訂ECFA時,《自由時報》亦大力反對,儼然簽訂後台灣經濟要崩盤、台灣人都要失業。而對近兩年在大陸經營有成的台商紛紛回台掛牌與投資,《自由時報》也不改其恐共、戴紅帽的習慣作為,動輒冠以“中資色彩”、“中資找替身買台灣企業”等帽子。 

  當這些離鄉背井、到大陸奮鬥有成的企業,站穩腳步,存得一桶金後,要回台灣投資,他們或是設廠投資、或是購買企業,無論那種形式,都為台灣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多的經濟產值,但他們卻要面對《自由時報》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紅色麥卡鍚主義的質疑與攻擊。如真依《自由時報》主張,等於不要開放晶圓代工等產業赴大陸投資、不要簽ECFA、不要讓台商回台投資,這種封閉、死水式的經濟,早置台灣經濟於死地了。 

  《自由時報》為聯邦集團擁有,集團以房地產起家,老闆林榮三擔任過“立委”、“監委”及“監察院副院長”。在那個國民威權統治時代的“侍從政治”中,國民黨慣常以土地利益交換本土商界的支持與服從。許多土地變更利益也這樣輸送到個別企業手中。前台北縣長尤清談到新莊副都心案時,就提到當所有地主都依規定捐出抵費地,只有林榮三不捐,而且台北縣長由國民黨變成民進黨籍時,快速取得建照,因此他說“林榮三欠台北縣民一個公道”。 

  台灣傳統社會對生產事業給予相當高的評價,能外銷出口、或在他鄉創業成功賺錢創匯的企業,都能得到社會普遍的肯定。但對炒作地皮、以官商勾結手法,塗畫變更都市計劃,獲取動輒數十甚至上百億土地暴利,讓房價高漲到庶民幾無立錐之地者,則給予負面評價。 

  今日一個在房地產獲取高利的企業,透過旗下媒體,口口聲聲愛台灣,卻為那些異地打拚有成,回台投資的企業大戴紅帽,瓦釜雷鳴,何至於斯?一手從島內民眾身上大賺房地產利益,一手為賺大陸錢的企業大戴紅帽,難道,這就是“愛台灣”嗎?上世紀五○年代美國的麥卡鍚主義,讓美國社會分裂,不少社會菁英受創;《自由時報》搞的這套紅色麥卡鍚主義,此一惡質手法如果不能終止,台灣社會也終將承受其負面影響。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