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王在希談孫中山思想核心:復興中華統一中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1-02-21 10:06:35


 
  在新形勢下,兩岸同胞應該攜起手來,抓住機遇,彼此合作,累積互信,共創雙贏。首先使兩岸同胞過上富裕、安康的生活。在經歷了一個和平發展階段之後,在彼此有了一定互信之後,再來逐步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複雜難題,探討實現最後統一的歷史途徑,完成中山先生始終堅持、主張的未竟事業,也許是當今我們“仍須努力”的一個方向。

  ●紀念辛亥革命發展兩岸關係

  海峽兩岸目前這種隔海分離的局面,是20世紀40年代國共內戰歷史形成的。如果中山先生還活著,看到這種局面也會很難過。歷史問題我們更應以歷史的眼光來審視,用理性的思維和務實的心態來對待。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要有共同的基礎,共同的方向,才能持久。當前,在“統一”目標一時不能實現的情況下,同屬中華民族的兩岸同胞,應先共同合作“振興中華”,這也算“先易後難”吧!目前,兩岸經濟已實現互惠互利的全面合作,在這方面雙方不僅有需要,也具備這方面條件。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署,已使兩岸經濟合作進入正常化、制度化的新階段。而這種合作,對兩岸同胞都是有利的,對整個中華民族也是大好事。兩岸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富裕了,社會文明進步了,彼此互信建立了,屆時再來解決政治層面的複雜敏感問題,直至統一這樣的問題,自然要容易得多。要相信後人的智慧。我想從戰略全局來看,這也算是“先經後政”吧!所以,從“先經後政”、“經中有政”,到逐步“破解政治難題”,這就叫“循序漸進”。

  胡錦濤總書記在“12.31”重要講話中指出:“兩岸複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統一,既是中山先生的核心思想和重要目標,也是當今兩岸同胞無法回避的一個原則問題。能不能統?何時可以統?這是一個客觀情勢決定的問題。而要不要統,想不想統,這反映一個人的價值觀,作為政治人物更是一個大是大非的立場問題。想當年中山先生提出“統一中國”口號時,中國還處於軍閥割據、四分五裂,列強在華各霸一方的局面,統一談何容易!但中山先生毫不含糊地提出要統一中國。結果是,“除軍閥、驅列強”成為國人的一致共識,並迅速形成一股反帝、反封建的巨大洪流。所以,中山先生和所有辛亥革命的先知先覺,為中華民族建立的歷史功勛彪炳千秋。

  由此可見,一個政治人物,要有恢宏的氣度,要有大的格局。既要看到眼前,更要著眼長遠;既要把握民意,更要引導民意。在歷史和現實之間,要有一個正確的抉擇。有些事從眼前看這樣做比較有利,但從歷史長遠看就不可取。一個政黨,一個領導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方向和科學的論述。從這個意義上講,暫時不能統,不能叫“不統”。把“不統”和“不獨”並列起來,作為對兩岸政策的基本政策,很容易被“台獨”分裂勢力利用和誤導。總之,首先目標要清晰,其次階段性任務說清楚,這樣才科學,才能引導民意向著積極方向轉化。

  辛亥革命是兩岸人民的共同記憶,也是兩岸同胞共同為之奮鬥過的歷史。紀念辛亥革命,學習中山思想,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既要面對現實,更要明確方向目標,還要有一種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面向未來,兩岸關係往何處去?我覺得中山先生提出的“復興中華、統一中國”這8個字,應該作為兩岸最大的基本共識,作為我們“仍須努力”的方向。兩岸通過共同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在國家、民族認同問題上尋求共識,這樣兩岸關係會發展得更好。即使一時不能統一,大家心裡也會踏實。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說,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但要厚植共同利益,也要增強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

  中山先生有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符合歷史潮流,所以勝利了。袁世凱複辟帝制,就是逆歷史潮流而動,必然要失敗。振興中華,實現統一,符合歷史潮流,也符合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我相信最後一定會成功。這就是我們今天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重要啟示。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