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九二共識”客觀存在 民進黨須務實面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19 00:12:56  


 
  遺憾的是,由於之後李登輝當局開始推行分裂主義路線,利用1992年兩會達成“默契型”共識的脆弱性,把“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變成“一個中國,隨意表述”,蓄意歪曲兩會共識,偷渡其分裂主義的主張:把兩會的共識說成是“就擱置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共識”,把“一個中國”說成是“歷史的、地理的、文化的”,甚至把“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也說成是符合當時的兩會共識,為其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鋪路。1992年兩會達成的共識被歪曲得面目全非,兩岸互信完全喪失,兩會協商談判無法進行,引起了大陸的強烈不滿和批駁。之後陳水扁、民進黨因此藉口聲稱1992年兩會的共識不存在,給予否定。

  然而,1992年兩會共識的客觀存在並不因為台灣某些人的歪曲否定就可以抹殺掉的。2000年,陳水扁在大選中獲勝,兩岸形勢更加緊張。為了尋找兩岸的共同基礎,當時留守的陸委會主委蘇起提出以“九二共識”這個名詞來概括1992年兩會形成的共識。由於它十分準確地反映了當時兩岸達成的成果而為兩岸的主要政黨所接受,成為兩岸主要政黨之間對1992年兩會達成的共識的共同表述。2005年4月,當時的國民黨主席連戰先生應邀訪問北京,與胡錦濤總書記達成了“三項共同體認,五項願景”。其中的第一個體認就是兩岸堅持“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這是兩岸主要政黨之間第一次達成的可以共同表述的政治共識。在這個政治共識之上,才有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五項願景。之後,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成為國民黨的政綱。2008年國民黨籍的馬英九當選台灣當局領導人,“九二共識”也就成為台灣當局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施政綱領的基礎。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發表了《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講話,提出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六項主張,明確表示“我們應該把堅持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而這個政治基礎的兩岸共同表達就是“九二共識”。

  之後,兩岸兩會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了談判。“九二共識”不僅規定了兩岸兩會談判及其結果的基本關係,而且也自始自終貫穿於協商談判的全過程。首先正是“九二共識”,確定了兩岸兩會協商談判的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不是“兩個國家的關係”,而是一個國家的內部關係。其次兩岸的協商談判也不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而是雙方以平等的地位進行協商談判。再次就是兩岸兩會的協商談判是本著互信互利共創雙贏、促進兩岸交流與合作、促進兩岸人民相互瞭解和理解的善意與意向展開的。正是在這樣的精神之下,兩岸兩會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裏,就簽定了15項協定,打開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門,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沒有“九二共識”,這些協議就不可能產生。同時,正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祖國大陸才不斷推出惠台政策,才有在兩岸的協定中的不斷地讓利,才有兩岸合作所產生的“和平紅利”。

  兩年多來,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確立了基本的政治互信,才有了台海的和平與安寧,兩岸在國際上的對立對抗淡化了,台灣參與了WHA;兩岸才有可能順利地實現了“三通”、簽署了ECFA;也才有了兩岸合作共同應對各種自然災害,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證了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繁榮。所有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九二共識”。可以說,“九二共識”,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財富,更是全世界的共同財富。

  “九二共識”需要進一步強化

  兩岸兩會的協商過程表明,“九二共識”這個概念所要表達的是兩岸關於一個中國的現實指稱:一個包括大陸與台灣的領土,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以及存在於其中的一個獨立而不可分割的主權,既反映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也反映了兩岸尚未統一的現狀。“九二共識”的關鍵在於其背後對於“一個中國”這個客觀存在的指稱是共同的,使得“九二共識”有著堅實的客觀依據。只是由於現實的政治環境,使得兩岸對這一共同指稱在語言表達上可以接受的只有“九二共識”。

  兩岸關係在經歷了軍事結峙、政治對立的60年後,至今內戰狀態並沒有消除,其中存在著許多一時難於解決的固有的、複雜的、尖銳的對抗性衝突和矛盾。“九二共識”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兩岸中國人經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面對現實,求同存異,克服各種障礙,終於艱難地達成了相互可以接受的妥協,為兩岸建立政治互信、進行協商談判、達成和平發展局面提供了難得的共同政治基礎。正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才成為可能,兩岸關係才有可能得到今天的發展成果,這樣的成果來之不易。“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座大廈的基石。

  然而,當前的“九二共識”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廈的基石仍然是十分脆弱的。一是除了“九二共識”這四個字是兩岸可以接受的表述外,再往前走一步仍然是各說各話的局面。二是1992年兩會達成的“九二共識”不僅包含著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也包含著兩岸要努力謀求和平統一。到了2005年,兩岸在“九二共識”之外就變成了“共同反對台獨”。到了今天的馬英九當局,就只剩下了“九二共識”這四個字了,而且人們還擔心是否會繼續後退。

  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持續推進,兩岸協商談判必然也要循序漸進地“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當前兩岸的協商談判正在逐步進入深水區,這就意味著兩岸政治基礎還要進一步深化,意味著“九二共識”還需進一步強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才有可能繼續向前推進。所以,“九二共識”不但不能回避,還要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而向前發展,才能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具有可持續性。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不承認“九二共識”難有出路

  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浩浩蕩蕩,蔚為潮流。民進黨已經感受到由此帶來的巨大壓力,意識到不可能無視現實,再採取“逢中必反”的政策了,因而開始對自己的兩岸政策做策略性的調整。先是黨主席蔡英文公開表示,兩岸最重要的是穩定,“民進黨若再重返執政,會待續前朝政策,不會橫柴入灶”。並表示“不排除在不預設前提的情況下,與中國進行直接並實質的對話”;在五市選舉中,蔡英文蘇貞昌等民進黨候選人刻意回避兩岸關係的議題,改採“模糊的中間路線”;呂秀蓮公開表示,“九二共識”曾經確實存在過;謝長廷則提出了所謂的“憲法共識”;最近蔡英文又拋出了兩岸“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論述。民進黨這些領導人的努力,算是對兩岸關係發展現實的一個模糊回應。

  民進黨否認“九二共識”,完全是受到其“台獨”的立場的束縛,不願意接受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與現實,不願意看到兩岸關係的密切與和諧,不願意流失“台獨”支持者的選票。對於民進黨來說,面對“九二共識”,承認“九二共識”,確實需要真誠、勇氣和遠見。最近,民進黨的一些有識之士做了一些新的努力,並為此遭到“台獨”基本教義派的攻擊。然而,正如許信良所說的,沒有正確的兩岸政策,民進黨是無法上台執政的。即使執政也無法平穩。

  今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惠及大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景與兩岸同胞的命運緊密相聯。所有這些都是建立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的。兩岸還要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這是一個有利於兩岸人民,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大趨勢,是台灣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政黨所必須面對的。不承認“九二共識”其實就是開歷史的倒車,必然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受挫倒退,這決不是兩岸同胞所願意看到的。民進黨只有真正拋棄“台獨”立場,承認“九二共識”,才有可能面對今天兩岸關係發展的現實,才有可能為台胞謀福祉,才有可能得到兩岸同胞的信任,才有可能開創兩岸關係的未來。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4月號,總第160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