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是美國的“有力對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08 00:04:42  


約瑟夫·奈,生於1937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現為哈佛教授,曾任卡特政府助理國務卿、克林頓政府國家情報委員會主席和助理國防部長。他提出的“軟實力”概念深刻地影響了人們對國際關系的看法。
  中評社北京4月8日電/日本《外交家》雜誌網站文章,題:中國和德意志帝國(作者美國海軍軍事學院副教授詹姆斯.R.霍姆斯)

  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有關中國崛起和美國衰落的觀點認為,大肆宣傳中國的實力,同時誇大美國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損失會“導致中國的自大和美國的擔憂”,從而減少亞洲大國之間和平共處的機會。奈的結論頗有道理。對戰略形勢的錯誤理解會導致錯誤的戰略。不過他的結論是通過一個值得懷疑的歷史類比得出的,將中國的崛起與一個世紀前的德意志帝國相比較。

  約瑟夫.奈說,實際上,那時的德國比現在的中國威脅性大多了。今年1月他在文章中寫道:“中國對美國構成的威脅離1900年德國對英國的威脅差遠了。”假如是這樣的話,華盛頓方面大可不必緊張地隨時準備應對幻想中的中國威脅。

  這種觀點既對也不對。中國與德意志帝國的相似度超過了奈的認識,而其區別是,相比德國對英國,中國對美國的海上霸權會構成一種更嚴峻而頑固的挑戰。不管從哪個角度說,歷史都沒有給我們多少安慰。

  首先是相似性。奈認為:“德國的工業實力在1900年就已經超過英國,而且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奉行冒險主義的、著眼全球的外交和軍事政策也必將導致衝突。但今天中國的政策卻側重於其所在地區和自身經濟發展。”的確,德國在許多經濟指標上超過了英國,而中國在GDP這類指標上仍落後於美國。即便如此,德國也是到世紀之交時才開始將經濟實力轉化為海上實力———這也是英德交惡的主要原因。它的遠洋艦隊即使仍在籌建中也十分強大,就像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一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