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劉延東:中國力爭成為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地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24 12:22:47  


  中評社北京4月24日電/昨天,作為清華大學百年校慶重點活動之一,2011大學校長全球峰會在清華召開。本次大會以“全球社會經濟發展與高等教育”為主題,探討全球化背景下各國高校面臨的歷史責任、時代使命和現實挑戰。來自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130餘所大學校長齊聚清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作大會主旨演講時表示,中國政府將擴大互派留學生的規模,努力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家。 

  大學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 

  在昨天論壇的主旨發言上,劉延東以一名清華畢業生的身份,回到母校歡迎來自各國的大學校長。 

  京華時報報導,劉延東強調,大學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把握人才成長規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制度,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引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培養適應時代要求和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要以科學研究為支撐,推動教學與科研良性互動,大力開展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研究,促進基礎理論創新和技術瓶頸突破。要以服務社會為方向,主動深刻地融入社會,構建與科研院所和行業企業相互開放、緊密合作的格局,為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區域發展、建設學習型社會發揮更大作用。要以校風學風教風為引導,倡導獨立思考、實事求是的品格,弘揚志存高遠、淡泊名利的精神,加強科研誠信和學術道德建設,讓大學真正成為秉承人文精神、科學精神的綠色淨土,成為引領社會風尚的先鋒。要以國際交流合作為橋樑,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合作,相互學習借鑒,分享優質資源,積極投身跨文化交流,促進人類多樣文明和諧共生。
 
  中國孩子缺創新動手能力 

  對於今後中國大學的發展,劉延東提出五大方面。首先,她明確人才培養才是大學的立身之本;大學應把主要的資源和精力凝聚到人才培養上,把握人才成長規律,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讓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大學走出的學生不僅要有專業的深度,還要有知識的廣度;不僅要有學習知識的能力,還要有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僅要有自我發展,創新創業的本領,而且還要具有團隊精神,以更好地適應社會。 

  劉延東指出,中國學生的優勢是基礎知識紮實,勤奮好學,但也存在著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不足的問題。她認為應該轉變教育觀念,著力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們將加強社會實踐環節,創造條件讓學生去瞭解社會、瞭解基層。我們將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培育他們的廣闊視野和世界胸懷。”

  政府將擴互派留學生規模 

  劉延東指出,大學應該始終以國際交流合作為橋樑。中國把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將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合作,鼓勵境內外大學相互學習借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經驗,共同分享優質的資源。將促進國際高水平大學的合作與共建,探索合作培養人才的新模式,開展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學風互認和學位互授聯授。中國大學還將與更多的大學一起行動起來,利用信息網絡來促進優質課程資源跨國界的交流,為各國的青年學子搭建多樣化、可選擇的教育平台,將鼓勵大學之間聯合攻關和共享學術成果。 

  中國政府將擴大互派留學生的規模,正在通過“留學中國計劃”,美國“四年十萬人計劃”,和東盟“雙十萬計劃”等,努力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家,還將增加政府獎學金的數量,為來華留學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和更好的服務。
校長聲音顧秉林 

  全球師生交流是體制改革突破口 

  清華校長顧秉林介紹,在過去的100年裡,清華培養了17萬學生,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超過1/5出自他們,曾經和現在的250位中國大學校長和超過400位省部級以上的公共部門領導是清華的校友。 

  他表示,由於中西方組織機構和管理的差別,對國際合作形成障礙,“這些障礙有的是過去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留下的產物,也有的是多年形成的組織慣性。”由於體制障礙不可能一夜之間消除,顧秉林表示,清華的做法是先從全球教師和學生交流入手,在這方面受的體制約束較少,逐漸地過渡到更多地推動科研合作及教育合作項目,如聯合學位,並在此過程中逐漸消除合作障礙。 

  如今清華與世界上超過200所大學簽署了建立夥伴關係的諒解備忘錄。與大約50家跨國公司建立了聯合研究機構,本科生有1/3擁有在清華學習期間海外交流訪問的經驗。清華的留學生來自超過100個國家,占清華學生的比例已經達到了約5%。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