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回顧中國武器裝備發展:國防現代化買不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06 08:45:54  


 
  技術儲備、戰略調整形成升級跨代的實力

  (1979年至上世紀90年代後期)

  1978年末召開的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了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國的武器裝備發展也迎來了一個全新局面。通過撥亂反正,全軍部隊和國防科研部門確立了以現代化為中心的正確發展方向,清算了“左”的錯誤,我國的軍隊和國防科研、軍工部門通過面向世界,走出國門,開闊了眼界,也迎來了技術上的全面創新發展。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的一些軍工部門領導人走出國門,與西歐軍工科研機構開展了交流,由此他們痛感自身的差距並增強了追趕的緊迫性。當時我國的有關部門曾設想過成批購買西歐的先進裝備為部隊實行換裝,如陸軍一度準備購買西德的“豹-2”坦克和反坦克炮,海軍曾洽購英國的42型驅逐艦並想引進技術改造自己的051驅逐艦,空軍則商議購買英國的“鷂”式和法國的“幻影”戰鬥機,不過西方講求實利的軍工企業家只熱衷推銷武器成品,不肯轉讓核心技術,要價之高又令人咋舌。當時有人計算,如果購買西歐的裝備為解放軍全面換裝需要數百億美元,若使國內的軍工體系再由仿蘇式更換為歐美系列花費更要加倍。

  1981年中國的外匯儲備不過27億美元,還要優先滿足經濟建設,自然不可能再走50年代那種全面引進之路。何況美國和西歐國家在骨子裡仍把中國這個“共產黨國家”視為異類,關鍵性技術控制很嚴,中國買來武器後在零配件和技術保障上又要受制於人,到頭來在政治上也會被“卡脖子”。曾是中國國防工業奠基人的聶榮臻針對這一情況特別指出,像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不可能買來一個國防現代化。中國領導人通過分析本國情況,認為提高本國軍隊裝備的出路還在於自研,對外交流主要是學習引進技術。

  由於立足於自研為主,並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當時國內軍工科研在經費大幅壓縮的情況下仍有重大進步。國內軍工企業對國外先進武器只少量購買樣品,再努力吃透其技術,並以引進的技術改造舊裝備。例如,軍工業引進國外航電技術改造了殲-7戰鬥機,用引進的火控技術改造了59式坦克,都使其戰鬥力有了跨代升級。80年代以後軍隊長期實行了“忍耐”方針,國防費用一再壓縮,中國的國防企業對武器則採取多研製、少生產的方式,雖然相當長時間內軍隊裝備沒有太大改善,軍事科技水平卻有了不小的提升。如1981年中國用一枚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三顆衛星,這一技術運用到軍事領域便可使一枚導彈分導出多彈頭。1982年常規潛艇水下發射彈道導彈成功,1988年核潛艇在水下發射彈道導彈成功,都標誌著戰略武器水平又有了跨越性發展。在1984年國慶35周年的天安門廣場閱兵式上,中國自行研製的“東風”系列洲際導彈、中程導彈和69-Ⅲ型主戰坦克、自行榴彈炮、裝甲輸送車及殲-8殲擊機都參加了檢閱。這些武器的技術標準雖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至少有著20年差距,卻顯示了我國常規兵器研製突破了長期相對停滯的局面而有了質的跨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