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旺報:由施琅號航母談兩岸危機預防與管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10 11:18:25  


  中評社台北5月10日電/旺報今天社評指出,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楊毅3日主動致電旺報,澄清大陸航母將命名為施琅號的傳言。對此,我們肯定國台辦迅速而明快的回應。 

  該報5月2日刊出〈大陸應明確澄清航母命名傳言〉社評與相關報導後,做為大陸地區的新聞總窗口,國台辦的主動作為不但適切,而且已為兩岸危機管理機制建立了良好的起步,為兩岸進入大了解、大信任關係時代奠定基礎。 

  旺報今天社評說,近3年來兩岸交流合作雖日趨密切,政治互信卻備受考驗。台灣關切大陸航母命名傳言,既無關“新聞炒作”更非“政治無知”,也不是懼怕航母針對台灣,我們擔憂的是,外部別有用心及內部政治鬥爭可能因而傷及兩岸關係。類似敏感事件所在多有,兩岸政府也必須面對內部民粹問題,萬一處理不當,極易釀成政治風暴。未來兩岸當局面對不正確、可能傷害兩岸感情的傳言,如迅速公開澄清,兩岸關係自然不易受傳言所惑。 

  毋庸置疑,兩岸軍事對峙數十年,雙邊內部難免充斥對抗情緒,政治互信依然不足,尤其軍事互信機制尚未起步,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造成擦槍走火意外。尤其明年初台灣將有兩項重要選舉,兩岸關係必須慎防意外。 

  兩岸分隔太久,許多人仍難放下歷史仇恨和敵意。馬英九就任以來,兩岸關係大幅改善,民間交流熱絡,但兩岸間各式各樣摩擦事件仍難有效防範。

  目前馬政府的兩岸政策,依然遵循2005年國共兩黨宣示的和平發展五項共同願景。在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並簽署和平協議之前,台灣秉持“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依照“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先急後緩”步伐,漸進推動兩岸協商和雙邊關係;換言之,馬英九依循的是《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謀略,認為兵戎相見絕對是兩岸關係的下下策。 

  從大陸的立場來看,自從胡錦濤兩年前提出“務實探討兩岸政治關係”、“兩岸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和“構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架構”等主張後,加強兩岸政治互信儼然已是重要議題。 

  社評續道,大陸十二五規劃,首次將兩岸關係單獨成章,緊接著公布的《2010年國防白皮書》,又以大篇幅闡述兩岸政治和軍事關係,凸顯了北京期望盡速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避免重蹈兵戎相見的歷史覆轍。顧及台灣利益,我們相當樂見亦肯定北京塑造兩岸和平發展環境的用心。 

  推動軍事互信首重防範誤解與誤判。兩岸領導人果真有意願和決心,應優先思考如何提升雙方政治互信。以航母命名事件為例,國台辦若及時斬釘截鐵駁斥謠言,兩岸關係就很難受國際媒體炒作影響。終究兩岸敵對一甲子,國共鬥爭近百年,留下太多歷史問題需要慢慢尋求解決。今後兩岸互動過程中,仍可能遇上類似問題,應該有一套及時化解誤會的辦法。兩岸政治互信雖然有九二共識作基礎,但因兩岸關係仍處於相互摸索與了解的階段,任何意外事件都可能在信息傳遞不全狀況下,造成兩岸間的誤會,甚至因錯誤的解讀而衝擊到兩岸互信。 

  兩岸若不能提升政治互信,雙方終止敵對狀態或簽署和平協議,只會是紙上談兵,遑論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務實作法是,兩岸應該先行思考建立危機預防和管理機制,強化雙方互信與互諒,避免無謂的擦槍走火事件。 

  兩岸政治互信不足,通常涉及到主權爭端、歷史論述、核心利益或國防安全等因素,也因為這些政治議題高度敏感,兩岸都很難輕易讓步。相較之下,建立兩岸危機預防與管理機制,就較少受到政治敏感議題的影響,它也不像兩岸建構軍事互信機制般的複雜。兩岸過去並不乏危機處理的合作經驗。2010年9月兩岸在金、廈海域聯合搜救演練,就具有把過去互為仇敵的準軍事組織與人力,轉化成可共同進行搜救任務的救難團隊。兩岸當時建立的相互支援與對話機制,提供了兩岸共建危機預防與管理機制的寶貴經驗,對兩岸未來提升政治互信,亦必然產生“溢出”效應。 

  全球天災人禍頻仍的今天,各國合作解決意外事件是大勢所趨。兩岸決定在第7次“江陳會”簽署核能安全協議,似也可思考如何建立危機的預警與處理機制,避免兩岸關係受到錯誤信息或外界有心炒作等因素的干擾。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