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評論壇:台灣青年眼中的兩岸關係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1-06-18 00:34:18


 
  看待兩岸政治經濟的未來發展,應該可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階段。張亞中老師提出的“一中三憲”理論,就類似未來的設計方案。而在處理未來問題之前,我們應先著眼當下、或從歷史發展而出的兩岸定位問題。簡單來說,我認同符合一個中國原則的主權統一、治權分裂“不完全繼承論”,包含兩岸憲法都是一個中國憲法。這樣的情況下,未來的安排就很值得大家集思廣益。類似的,由張亞中教授及其領導的兩岸統合學會主張之“一中三憲”,同樣是在追求確定兩岸同屬“整個中國”、相互保證不分裂整個中國、兩岸共同出現於國際組織內、尊重雙方主體性……等等,我認為這對於未來兩岸的政治發展,有了妥適的安排。

  在經濟方面,有關兩岸經貿越來越熱絡,可是贊成獨立或是維持現狀的民眾卻在增加中的這個問題。在政治學上,由歐洲統合經驗發展而得出了“統合理論”,認為經濟上的統合,會帶來相應的政治統合。另一個觀點是,已故的台大政治系教授魏鏞,曾發展出“聯鎖社群”(linkage communities)的概念。他觀察兩德與兩韓經驗,認為兩岸其中一方,與另一方的人民及社群具有廣泛的社會、文化、商業或其他形式的接觸,會形成跨越兩方體系界限的“聯鎖社群”。“聯鎖社群”的結論是,只要雙方的聯鎖社群規模越大,雙方功能整合程度越強,最後越容易導致政治和平統一的局面。

  有趣的問題是,去年兩岸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標示著兩岸在分斷60年之後,邁開了經濟整合的一大步。但是就“整合理論”與“聯鎖社群”理論來看,在台灣人民目前持續往“分”的認同前進,兩岸的經濟整合會不會帶來政治整合,我認為是相當值得關注與研究。

  針對台灣新世代教育問題,台灣人民的“去中國化記憶”工程,可說是濫觴於李登輝在1997年推動的《認識台灣》教科書。新教科書直接把“我國”改成“中國”,一字之差現在回想起來卻天差地遠。以前說“我國有5千年歷史”,現在說“中國有5千年歷史”;“李白是我國詩人”變成“李白是中國詩人”,李白就成為外國人了。

  這延續至後來陳水扁時期的九年一貫教材,以及這兩年相當爭議的高中歷史課綱。兩岸認知在地理、歷史與公民科都壁壘分明的情形下,台灣年輕人或許不反對與大陸交流來往,譬如說現在交流團愈來愈多,去過大陸的同學也愈來愈多,但始終將對岸視為“外國”、甚至是“敵國”。受這些教材影響的學生,有些已經從大學畢業,成為中小學教師,把我們過去受影響的意識型態繼續再影響下一代;大部分的人也已經或即將擁有投票權,他們對兩岸與大陸的認知,勢必會反映在選舉的結果與政治發展之上。至於實際的狀況會如何,有待長期的追蹤觀察。至少,在這一點,我是很不樂觀的。

  余艇:我追問一點,你認為這會對2012產生影響嗎?

  張鈞凱:我認為藍軍會失去很多青年選票,但不確定是否影響馬連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