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專家:古代鄴城為東亞地區都城典範
http://www.CRNTT.com   2011-06-20 13:45:27


  中評社北京6月20日電/考古挖掘發現,在中國城建史上首開“中軸對稱、功能分區、單一宮城”的古代鄴城(在今河北臨漳),開創了“先規劃、後建設”的城建模式,具有里程碑意義。記者從河北省臨漳縣獲悉,按照已經通過文物部門審批的《鄴城遺址保護規劃》,鄴城遺址將建成古代都城研究基地。

  新華社報道,長期從事古鄴城文物考古研究的臨漳縣文管所所長王福生說,作為中國都城建設史上的典範,鄴城在城市框架設計、功能佈局劃分和建築風格上,前承秦漢,後啟隋唐,其創新不但對之後古代都城如長安、洛陽乃至元明清時代的北京城建設產生過深遠影響,而且還為古代日本、韓國不少都城建設所借鑒。

  鄴城遺址位於臨漳縣漳河北岸的鄴鎮、三台村一帶。從春秋齊桓公始築,至今已有近2700年歷史。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鄴,成為魏國的陪都。公元前446年西門豹任鄴令,他治漳河水患,發展農業,使鄴城成為當時魏國北部富庶之地和戰略屏障。自曹操佔據鄴城後,興霸業,築三台,在鄴城建設中按王都的建設規模形式設計和規劃,很有創見性和獨特性。

  自1983年10月,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合組成鄴城考古隊進駐鄴城,開始了全面的考古鑽探發掘工作。近30年來,考古人員進行了大量考古發掘,一個完整清晰的古鄴城逐漸從枯燥的史書文字變為地面的形象,展現在了世人面前:

  據史料記載,鄴城分鄴北城和鄴南城,兩城南北啣接,大體呈“日”字形結構。鄴北城東西7里,南北5里,周設7門。考古實際勘測結果為東西2400米,南北1700米,規模略小於記載。考古探明,鄴北城四週城牆牆體寬達16米,高2米-3米,城門門道寬20米-25米,道路寬17米。城內以東西大道為軸,以北是行政區域,宮城設在城北部中央,宮北有後苑;以南是坊(即商業區和居民區),據史書記載,居民區分設里坊,有思忠、永平、吉陽、長壽四個里(實際上可能還要多些),坊里間曾設三個集市進行貿易。鄴南城東西6里,南北8里60步。經考古發掘實測東西2800米,南北3460米,稍小於文獻記載。

  據專家介紹,已發掘出來的朱明門是鄴城中軸線平面佈局的起點,它的發現使城內主要建築大體定位。從鄴城整個建設佈局來看,曹操確是頗具匠心,宮城與外城明確區分,有明顯的中軸對稱線,形成市南宮北、宮民不參的棋盤式規劃格局,使統治階級與一般居民嚴格分開。這種規劃手法對以後的都城佈局有很大影響,如唐代長安城、明代北京、日本的平城京(今日本奈良)等。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