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旺報:以商鬆獨的效應開始擴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6-23 15:19:31  


  中評社台北6月23日電/兩岸開放交流以來,台灣出口大陸農產品金額逐年成長,去年達4億美元,已超過日本成為台灣農產品最大出口市場,未來成長空間仍未可限量。而兩岸具有地緣、文化之便,各農業縣市紛紛以擴大農產品銷往大陸作為重要施政目標,民進黨執政縣市亦不得不搶搭列車。 

  旺報今天社評指出,自1970年代大陸取得聯合國代表權、台美斷交後,大陸就期盼在最短時間內達成統一目標,但隨著台灣經濟繁榮、政治民主,本土意識崛起,發現不但統一無法一蹴可及,甚至兩岸關係愈行愈遠,更祭出《反分裂國家法》,威嚇台灣放棄台獨。馬政府上台後,採取不統、不獨、不武兩岸政策,希望兩岸以“先經濟、後政治”方式改善關係,並藉助兩岸合作提升台灣經濟實力。大陸認為對台經濟讓利有助於穩定兩岸關係,實現統一目標,於是放棄“文攻武嚇”改採“以商促統”策略,積極提供經濟誘因爭取台灣認同。 

  在經濟掛帥下,兩岸經貿與投資關係趨於活絡,工商業在前,農業緊隨其後。據大陸海關統計,台灣出口大陸農產品總額從1997年的1456萬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3.64億美元,去年更超過4億美元,15年來增長25倍。2005年後,大陸陸續宣布准入的台灣水果品種由12種擴大為22種,且大部分零關稅,使得台灣出口大陸農產品快速增長。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簽訂後,早收清單增加15項農產品、5項漁產品,將逐步實施零關稅,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認為對中南部農漁民是重大利多,是推動對大陸出口的契機。其實不待政府開口,各縣市政府及農業組織的行銷足跡早已踏遍大陸,民進黨執政縣市也不例外。 

  雲林縣長蘇治芬去年4月到大陸行銷水果,她說“不到大陸,不知道台灣的競爭力在哪裡”、“如果整天只講政治,雲林縣就沒有出路”。農漁民需要生活,再多的政治口號都抵不過生活需求,雲林縣是農業大縣,蘇治芬的行動說明了政治終究要滿足民眾的需求。屏東縣長曹啟鴻5月間2度到大陸推銷水果,他說:“大陸是屏東不可迴避的市場,到大陸找市場很正常,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台南縣長賴清德也計劃到大陸推銷水果。 

  的確,真正為民眾謀福利才是正道,曹啟鴻縣長不諱言:“這比上街搞遊行活動要務實多了。”民眾也會發現,上街喊愛台灣不如把水果高價賣出去,大陸市場夠大,又有政策加持,何樂不為?蘇治芬去年到上海,除了參觀當地賣場通路,也考察了大陸的農業生產與銷售機制。當時很多台商向她反映,非常懷念家鄉的風味,大陸民眾也確實喜歡台灣的水果與農產品。令人垂涎的市場近在咫尺,對民進黨縣市長而言,應當是一種內心衝突,不過,他們已經用實際行動做出選擇。為了照顧農民利益,民進黨縣市長勢必要更強化與大陸的連結,爭取更大的商機,趨勢日益明顯。 

  社評認為,大陸對台用心顯而易見,希望透過經濟讓利爭取政治認同,因此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副會長鄭立中不斷往南部跑,拜訪南台灣基層民眾和民意代表,表面上在表達大陸對台灣農民的善意,內層裡則是希望鬆動南部民眾對中國的敵意。大陸各省首長更是輪流來台灣舉辦“台灣周”,除了推銷當地文化,最重要任務是採購台灣農產品。 

  經濟利益是否可以換取政治認同?可能還是必須實事求是看問題。對鐵板一塊的民進黨而言,大陸經濟讓利當然樂於接受,但政治認同恐怕仍難以撼動。民進黨縣市長到大陸推銷農產品,仍然不願意與大陸官方接觸,必要時仍然要配合黨中央對政治立場表態,對馬政府大陸政策的批評也不會放水,親民進黨選民也不會因ECFA獲利而轉向支持國民黨。 

  不過,他們過去對大陸全面否定的態度,可能必須改變,對ECFA及兩岸各項經濟協議的簽訂,恐怕也必須給予公平的評價,對於陳雲林等大陸人士來訪,也應該會採取比較中庸的待客之道,不至於再度動員群眾包圍謾罵。 

  社評最後說,政治由衝突走向整合,必須經歷艱困的過程。過去民進黨對大陸全盤否定,對大陸人堅壁清野,現在終於開始鬆動,改變雖然還很小,但已經開始,“以商促統”的時機或許還不成熟,但“以商鬆獨”的氛圍卻開始擴散。方向對了,假以時日,最終目標就有希望。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