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富權:台軍方首度進行兩岸兵力對比有何奧妙?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21 10:58:13  


  中評社香港7月21日電/台灣“國防部”前日舉行記者會,公佈《二零一一年軍事報告書》。這份例行的軍事報告書,今年首度對兩岸兵力作出比較,並指出大陸目前總兵力約兩百三十多萬人,台灣約二十七萬,相差大約九倍;就武器裝備方面,戰甲車和重型火炮的數量,解放軍占了絕對優勢,而潛艦和戰機的比例更是懸殊;兩岸軍事預算差距高達將近二十一倍。但“報告書”仍然表示,面對台海情勢轉變,台灣並不會和大陸進行軍備競賽。

  新華澳報今天刊登富權的文章分析,本年度的“軍事報告書”,為何會首友進行兩岸兵力對比?看來這是與“國防部”現任軍政副部長,亦即前日舉行記招的楊念祖的專業有關,但更是與作為“三軍統帥”的馬英九的軍事戰略思維密切相關。

  實際上,楊念祖長期從事台海區域安全和兩岸軍事研究,力主建立“具有台海特色的軍事互信機制”,專長是解放軍研究及區域安全,曾出席亞太區域軍事首長的年度安全會議“香格里拉對話”。他在陳水扁執政期間,就曾針對陳水扁的台海戰爭叫囂,頗不以為然,針鋒相對地予以批判。因此可以說,這部“軍事告書”,滲透了他的軍事學術思想。應當說,這是對“台海休兵”訴求的一種婉轉表達方式。

  楊念祖雖然身為“國防部”軍政副部長,但“軍事報告書”並非是他本人的“軍事學術論文”,而應是作為宣導“三軍統帥”的戰略思維,及台灣軍方的台海安全策略的政策文件。因此,是為馬英九服務的。當然,正因為楊念祖的專業與馬英九的軍事思維相同,對闡釋和發揮馬英九的戰略思想,就更為得心應手,揮灑自如。可以說,這也正是馬英九在自己的摯友張良任因要補足駐外年資以滿足退休條件而要求外放,而找來楊念祖接任“國防部”軍政副部長,作為其“監軍”的主要原因。

  文章指出,實際上,就在“軍事報告書”公佈前夕,馬英九就在一個場合聲稱,兩岸關係制度化是獲取和平的有效方式,並可降低台海發生戰爭的機率。因此,他上任三年多來,“非常有效的改變了台海的情勢,從過去的衝突跟對立,變成了現在的和解與協商,使得雙方不論是在貿易投資、交往各方面都有非常顯著的發展”,也使得台海發生戰爭的機率大幅減少。他並強調,“我們目的非常的單純,就是為台灣創造一個和平跟安全的環境。因為我們不認為跟大陸進行軍備的競賽符合我們的利益以及區域的利益,因此我們採取了這種追求和平的方式,把兩岸關係、兩岸的和解制度化,作為我們最有效的防線”。這與“軍事報告書”所揭櫫的“面對台海情勢轉變,台灣並不會和大陸進行軍備競賽”的戰略思維,是非常吻合的。

  但並非僅此而已。馬英九在昨日的國民黨中常會,還特別安排“外交部長”楊進添報告《當前政府外交施政成果》,並在聽取報告後對自己上任後採取“活路外交”策略,使兩岸關係大幅進展而表達相當肯定和自豪。他指出,如果他上任後,倘不改變“烽火外交”政策,據他的估算,“邦交國”很可能再丟三、四個。而因為“活路外交”策略發生效果,使得近年“外交”支出大幅減少,而台灣在國際上也改變策略,積極扮演和平的締造者、人道援助提供者、文化交流推動者、新科技和商機創造者及中華文化領航者。因為角色改變,得到世界各國肯定,讓台灣至今可以得到一百一十六個國家及地區的免簽證待遇,這些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而是全民的努力及兩岸關係改善的成果。

  這就是辯證法則。台灣越是要搞“烽火外交”,大陸就越是針鋒相對,“大挖台灣外交腳印”,使台灣的“邦交國”,從陳水扁初上台的二十九個降至二十三個,不進反退,白白浪費了龐大“外交”經費,弄得個“邦財兩失“。而馬英九的“外交休兵”政策,既避免了浪費金錢,又可保住現有的“邦交國”數目,可把原來用於“烽火外交”的金錢,用於改善島內民生。

  這個模式應用在軍事範疇,就是不與大陸進行軍備競賽,也不像陳水扁那樣提出甚麼“決戰在境外”的囂張口號,避免刺激對岸軍方。或許在客觀上,這個做法將可為兩岸進行軍事互信談判鋪墊基礎。

  那麼,又如何理解“軍事報告書”首度進行兩岸軍力對比呢?眾所周知,台灣軍力的存在,本來就是為了與大陸進行軍事對峙。實際上,台灣軍方應對外敵的概率不高,即使是有也是在釣魚台方向及南海諸島。但這更是大陸軍方的職責,萬一真的發生軍事紛爭,台灣軍方並非是主戰之力,只不過是側翼掩護大陸軍方,最多是“靜坐觀虎鬥”而已。

  因此,台灣軍力的存在,主要是為了應對中共解放軍。這既是六十年前國共內戰之延續,又是目前台灣的軍事形勢現實。但各個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戰略方向。在蔣介石時期是要反攻大陸,“還都南京”,因而是進攻型的。因此,那個年代,台灣的財力主要是投放在軍事方面,有點類比當今朝鮮的“先軍政策”,也就顧不上經濟建設。這也是不少到台灣旅遊參訪的大陸遊客,為何會驚嘆台北市的市政建設,除了那幢“一零一”之外,還不如大陸的沿海城市的主要原因之一。到了蔣經國時代,明確反攻大陸無望,轉為大搞“十大建設”。但到了李登輝和陳水扁時代,卻是窮兵黷武,除了叫囂“決戰於境外”之外,就是要大力軍購。

  文章說,馬英九的這一做法,似是希望島人能夠冷靜地想,台灣如要與大陸進行軍備競賽,根本不是大陸的手下。實際上,不要說是兩岸軍力的絕對值,就說是大陸有世界第二的經濟實力作後盾,並有“舉國體制”作支撐,台灣即使是傾全島財力作軍事擴張,都無法與之競爭。既然如此,就不如藏拙,避免刺激大陸軍方。

  當然,兩岸軍事失衡,不同的領導人中有不同的應對方法。在李登輝、陳水扁時代,就將之作為購買軍備,與大陸平衡的藉口。但馬英九的思維既然是體現在一個“休兵”,如“外交休兵”、“僑戰休兵”等,那麼,兩岸軍力失衡也就可以作為“軍備休兵”的理由。當然,這必須是在建立大陸軍方沒有“攻台”之意的基礎上。而大陸對台動武的主要條件,是台灣宣佈“獨立”,馬英九不搞甚至是反對“台獨”,就沒有必要擔心對岸會“攻台”了。

  因此,在“二零一一”選戰前夕,“國防部”發表這個宣揚“台海休兵”的“軍事報告書”,頗有意思。當然,倘若處置失當,可能會成為民進黨攻擊為“投降主義”的藉口。這是必須注意的,並預先作好應對之策。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