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兩岸和平發展時期啟動政治接觸之設想(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16 00:01:00  


兩岸有“一個中國”的共識,方能坐在一起。
  中評社╱題:兩岸和平發展時期啟動政治接觸之設想(上) 作者:楊開煌(台灣),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教授

  作者在重新定義三個傳統的兩岸關係思惟下,提出兩岸關係的本質,一是應定位在“政治內戰”,以確立兩岸仍屬憲法下“一個中國”之共識;二是提出“一國一府,互為特區”的平等觀,兩岸政權定位各自以“府對區關係”;其三認為各自以“府對區關係”,提出內部的法律,以規範雙方政府之互動,化解兩岸未能開啟之政治談判與政治定位的兩難困境。

  作為台灣長期研究兩岸關係的專家,楊教授的主張值得兩岸有關方面及學界參考。限於篇幅,本刊特將此文分二期發出,敬請讀者垂注。

  問題意識

  自2008年台灣出現政黨再論替以來,兩岸關係有了顯著的改善,歸根究底是因為馬政府承認兩岸之間,是存在著一種模糊的政治關係--“九二共識”。因此,兩岸關係步上順境,然而此一順境,並不為台灣內部全體公民所接受,尤其是在野黨及其群眾更是反對,因為在野黨認為,接受“九二共識”就是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本文不討論“九二共識”的內容,但是“九二共識”中所包含的“一個中國”原則在兩岸關係之間,之所以發生爭論,是源自於“一個中國”原則的法理存在和事實存在著長期的、巨大的落差。由於海峽兩岸事實上存在兩個各自有效統治的憲政秩序;因此,在“一中”原則上,除了立場問題外,就算不反對“一中”原則的人,也只能在法理上提出論據,很難在實際的層面建立一套論述,呈現出各仍是同屬“一個中國”的現實。對反對“一中”原則者而言,主要的現實論據有二:一是互不隸屬的治權行使已逾半個世紀,二是兩岸已經停火近半個世紀,且“中華民國”早已終止戡亂也近廾年,兩岸之間,既不隸屬,又無戰事所以早已不是“內戰”,因而不能承認兩岸同屬“一中”的說法。然而現實是否完全如此,這是第一個問題。

  其次是如果兩岸是同屬“一個中國”狀態可以接受的話,則如何定位兩岸“政權”;同時兩岸之間的政治關係為何,就是隨之而來的難題。其困難源自於一個國家,不可能有兩個對等政府,但現實的兩個政權不可能統一,也不可能使其中的一方降格為地方。鄧小平曾經創造了“一國兩制”模式,然而從港澳模式來看,其實只是一個擁有更多自主權的地方政府,自然不會被“中華民國”接受。不過鄧小平思考模式的基本原型,則被兩岸精英有識之士自覺或不自覺地仿製,延伸出多種模式。這些“模式”雖有創意,但是迄今不能解決兩岸的爭執,除了此類模式本身存在著內在的邏輯困境,和國際法的法理矛盾之外,它的實踐有賴兩岸的“政治談判”,而兩岸的政治談判又更有障礙,因而遲遲沒有進展。這就使得兩岸的和平關係,成為不穩定的和平,迄今未有良策,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的平等定位,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這是本文希望探討的第二個問題。

  其三是如果問題一、二均有答案的話,兩岸的政治談判是否可以啟動,以建構兩岸的和平框架呢?依現行的兩岸關係來看,恐怕仍有互信不足的困境,因此如何建立兩岸的政治互信,強化政治談判的可能性與可行性,也是必須面對的課題;以目前的情勢來看,兩岸的互信有限,並不足以支撐政治談判的啟動,而兩岸增加政治互信的方法,都是要求對方作些己方認可之事,然而,以目前的兩岸關係來看,上述的“要求”,多半是對方一時無法作為,或根本難有作為的要求,那麼兩岸增加政治互信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達成相同的目的呢?

  文獻檢閱

  兩岸的政治難題集中在“一個中國”原則,而且不論兩岸是否存在“一個中國”原則,其結果都很麻煩: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係必然趨於緊張,甚至有軍事衝突的危機;但是承認了“兩岸同屬一中”之後,兩岸間的政治關係怎麼安排,才能體現出“兩岸同屬一中”下的對等性,則更是難題。過去的學者基本上在思考此一問題時,比較集中是否存在“一個中國”原則的討論,或是以什麼其他名詞去取代“一個中國”原則。(如“九二共識”便是最成功的範例,其他如“九二精神”,“九二香港會談所獲成果基礎”等便是不成功的範例)事實上,兩岸關係的“一個中國”原則,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一是國際社會層面;二是兩岸層面。在國際社會層面,主要是依據法理,憑借實力;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中華民國”代表“一個中國”,但是在國際社會中,“中華民國”對“一個中國”的代表,有法理而無實力,所以在“一個中國”代表的爭奪中,逐漸失敗,到了1971年,聯合國的2758號決議文,“中華民國”失敗,也失去了法理的憑借。大陸為了強化其法理的憑借,因此,自從建政以來,就不斷在國際社會強化北京政權作為“一個中國”唯一代表的法理依據,不過由於冷戰的因素,北京的努力仍有法理上的不足,所以所有的國家在和北京建交時,對北京所解釋的“一個中國”原則內容,則存在不同描述,(羅致政、宋允文,解構“一個中國”,台灣智庫,2007p4~6)以保留其解釋和行動的空間。但是有趣的此一“空間”是與北京的實力成反比,以符合該國的國家利益。

  在兩岸層面,主要是依據兩岸現實和地區結構,在兩岸現實中,存在著從原來爭奪“一個中國”代表權的鬥爭,到是否承認兩岸存有“一個中國”的鬥爭。而在前者的勝負決定之後,後者的訴求在台灣變得越來越具有正當性。特別是近十餘年台灣的政治發展,更加速了後者的趨勢;當然台灣內部的“趨勢”,是和國際社會的大趨勢相背離的,因此,其可行性很低。不過在“地區結構”上,台灣自有其重要的相對實力,特別是台濟所處的戰略位置以及其經濟實力明顯優於地區的許多國家等因素,是以台灣在此一地區的經濟發展上,還是而且也將持續扮演關鍵的角色,加上在地區的議題上,大家對北京仍然懷有矛盾的期待,這也增強了台灣在地區的價值。

  以上的複雜狀態,使得北京不論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內容,做出任何調整,都會堅持兩個基本底線:一是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國不可分割;二是在一國之內不可能存在兩個不互斥的中央政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