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馬英九第二任期展望:為所當為 再創新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17 00:35:40  


 
  2、堅持“九二共識”、深化兩岸交流。胡錦濤總書記曾經明確指出:“保持兩岸關係發展勢頭,乃至今後破解政治難題,需要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不斷增強兩岸政治互信。反對‘台獨’,意味雙方都反對分裂國家;堅持‘九二共識’,意味雙方可以在一個中國的基礎上求同存異。”2008年以來,兩岸正是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擱置爭議,求同存異,開展經濟、文化、旅遊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才走上了和平發展之路。馬英九也極為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並多次強調:和平的兩岸關係對台灣的安定、繁榮、穩定都有密切關係,兩岸和平對台灣至關重要。馬英九進入第二任期,隨著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環境的進一步改善,更應維護好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這一兩岸共同的政治基礎,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聚同化異、增進互信,為兩岸關係的長久穩定發展提供更為堅實的保障,進而全面推進“兩會”協商開闢新領域,推動兩岸經濟、文化、社會交流與合作朝全面化、深入化、制度化、穩定化方向發展。當前要務:一是加速落實已簽署各項協議,積極落實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早期計劃,深化兩岸金融與產業合作,逐步鬆綁陸客自由行、陸資赴台投資、陸生赴台就學,讓更多島內民眾對“和平紅利”真正有感。二是有序推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後續協商,推動投資保障、貨品貿易、服務貿易、爭端解決、海關合作、貨幣清算等議題的協商,推動兩岸經貿關係制度化,逐步完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經濟架構。三是加強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協商推動簽署兩岸文教協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各項交流持續深化,無疑將給台灣“邁向卓越”、打造“黃金十年”帶來積極的助力和正面的影響。

  3、撥亂反正、肅清“文化台獨”遺毒。郝柏村日前針對台灣中、小學的史地教科書中所潛藏的“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立場,大聲呼籲各界重視。目前台灣使用的仍是陳水扁執政時的“9年一貫”課綱,該課綱偷渡“兩國論”或“一邊一國”論述,等於在叫囂“中國不包括台灣,‘我國’不包括大陸”,完全把中國放在台灣的對立面,赤裸裸地宣揚“台獨”思想。“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紀欣在一份聲明中呼籲:從血緣、文化或歷史而言,兩岸本來就同屬一個中國,馬英九當局首要之務應在史地教育上,完成尚未完成的撥亂反正,徹底掃除“去中國化”、“文化台獨”的遺留毒素,從意識形態上“讓台灣脫胎換骨”。台灣《中央日報》網絡版2月24日發表評論文章說:任由民進黨上次八年執政在教育、文化領域所推動的“台獨”思想繼續存在,長遠來說,絕不利於兩岸關係的改善與發展,從而也就不利於台灣的安全與繁榮。香港一著名媒體也鄭重呼籲馬英九當局及時糾正問題,不要讓教科書問題演變成“馬英九在歷史上最大的失職”。坦率地說,不僅僅只是教科書問題,肅清潛藏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各種“台獨”思想,本應是馬英九第一任期就應進行的一項“撥亂反正”工作,但這一問題至今仍未得到很好的解決,情況仍相當嚴重,因而也時常引發藍營選民的不滿與抗議,馬英九當局不可不慎。

  順應潮流 再創新局

  台灣《中央日報》網絡版2月2日發表社評《歷史評價:對馬英九的期待》一文表示:雖然馬英九說目前仍然是“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先急後緩”,但在這個基礎上再往前推進,則皆是屬於量變而非質變的舉措;從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化邁向兩岸和平關係的制度化,將是馬英九開創歷史評價的一個契機。換言之,馬英九第一任期,兩岸關係實現了歷史性轉折,在經濟社會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兩岸政治互信還有待深化,兩岸之間一些政治、軍事等方面難題尚未取得進展,這也是馬英九在第二任期有機會突破創新、取得歷史定位的領域。

  馬英九第二任期,儘管仍將面臨各種挑戰,但較之第一個任期初始,執政環境已大為改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認同“九二共識”、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成為台灣主流民意,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已經成為馬英九在第二任期有效應對各方面挑戰的堅實基礎。馬英九要青史留名,就應當順應民意潮流、兌現競選承諾,在強化內政改革與經濟發展的同時,把重點放在兩岸政治互信的強化與兩岸關係發展新境界的開拓上,在破解兩岸政治難題方面有所作為,適時展開兩岸政治對話,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啟動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進程。從兩岸關係及島內政局發展觀察,目前確實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之窗:

  其一,自2005年以來,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始終是國民黨及馬英九的執政綱領和政策主張。2005年4月“胡連會”時國共兩黨便達成包括“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兩岸和平發展架構”在內的“五項共同願景”,這“五項共同願景”隨後被列入國民黨十七全、十八全的政綱中;2007年在馬英九蕭萬長競選白皮書中,也將和平協議議題列入其中;2011年10月馬英九在競選期間再度表示:為了讓和平現狀能夠持續,有制度化、法制化的必要,所以提出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構想。

  其二,台灣最大反對黨民進黨也主張兩岸構建“和平穩定互動架構”。陳水扁曾在1999年11月15日表示“主張兩岸透過長期對話,以簽訂和平協定”;在陳水扁執政時擔任“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曾經在2004年2月26日稱“即使兩岸和平穩定架構公投沒有通過,還是會繼續推動”;2011年8月,在民進黨的“十年政綱”之中,也明列了要透過多層次對話“建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蔡英文也如此表述。2011年9月13日,蔡英文在美國企業研究所的演講中稱,“儘管兩岸各有主張,但不應影響雙方達成一個有利於和平與發展的互利協議”。2012年3月中旬,民進黨發言人羅致政以學者身分出席在雲南騰沖召開的第10屆兩岸關係研討會時表示,“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可以求同存異,民進黨和共產黨之間也有求同存異的可能性,而兩岸和平就是共同的語言”。

  其三,島內主流民意支持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在去年10月馬英九再度提出簽署和平協議構想,該議題成為島內輿論焦點之際,19日“中時民調”公佈的調查顯示,59%受訪者認為:簽訂和平協議,有助於兩岸穩定交流,避免兵戎相見。選舉結果,馬英九的得票率為51.6%,而讚同簽訂和平協議的民調還更高些。這其實就是最新、最真實的選民針對“和平協議”的表態。馬英九勝選,既代表著得到主流民意支持,同時也代表著接受了選民託付。

  因此,前台灣政治大學校長、“陸委會”主委張京育認為:當前是兩岸啟動和平協議進程的最好時機。未來兩年,台灣沒有重大的選舉,是認真思考開啟政治性和平協議進程的機會之窗;如果這個時間沒有把握好,2014年以後台灣又開始有選舉,困難會更大。這樣的好時機來之不易,稍縱即逝,必須分外珍惜。新黨主席郁慕明近日表示:“期盼馬英九第二任能夠大刀闊斧、脫胎換骨,不要再怕,連民進黨都要跟大陸打交道,兩岸的和平協議不正好是時候來推動嗎?”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世間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馬英九的第二任期,是選擇“只經不政”,原地踏步,或是邁開大步、再創新局,這既考驗著馬英九的決心與魄力,更決定著馬英九的“歷史評價”。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2年5月號,總第173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