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4日電/人民日報報道,中國奧運健兒在倫敦的一舉一動牽動著億萬國人的視線。有精彩,有感動,有不平,有深思。賽場拼搏過後,中國健兒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歡欣鼓舞之際,怎樣看待中國體育取得的佳績、佳績又因何而來、未來發展的結構性問題如何面對,都值得再度思量。
探討金牌價值
2008年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之後,倫敦奧運會是中國首次以上屆東道主身份參賽,面對國內國際新的考量目光,中國體育接受標準更為複雜和多元的檢驗
早在中國體育代表團集結出征之前,國內媒體一直有淡化金牌意識、資金投入移向大眾健身的輿論,還有官方已經定出提高獎勵的不實傳說。國外媒體則拿出不同方法得出結論,推測中國選手在倫敦奧運會上的表現和成績。雖然體育部門4年來始終為倫敦奧運會續寫佳績潛心備戰,運動員、教練員刻苦磨礪,但大賽將至,輿論的嘈雜還是顯得來勢猛烈。要不要以國家投入為主、提供各種保障,訓練一支規模龐大的隊伍,用在奧運會上爭金奪銀的方式展示“今日中國”?此刻提出這樣的問題,既帶有質疑成分,也夾雜了不少非體育更非奧運的社會情緒。有網民表示“不會再關注奧運會”,甚至將體育大國和強國的標誌從奧運金牌改向大眾體育和國民體質,認為中國不必參加奧運會。這表明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主要遺產遠未充分發揮作用,體育界捧定51金,而社會大眾的體育意識、體育態度和體育行為與奧林匹克精神尚有不小差距,並被集中到對體育制度的詰問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