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適應兩岸發展新形勢 積極推動港澳台交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9-19 16:30:06  


  作者﹕ 柯為  澳門  自由職業

  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鞏固深化新階段,兩岸交流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況,一方面兩岸總體上繼續保持著大交流的良好發展勢頭,另一方面在具體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和諧聲音。譬如,一段時間以來,兩岸交流與互動平台在不斷完善與發展,逐步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平台,兩岸民眾為此做出的心血和代價也難以估量。但與此不相稱的是,在台灣地區,國家認同問題變得愈來愈嚴重,自認台灣人的比例遠遠高於自認中國人的比例,“台獨”史觀和以“台獨”思潮為主要內容的所謂“台灣主體意識”控制著很多人的頭腦,占據著思想輿論高地。於是,原來規劃要簽署的“兩岸和平協議”沒了時間表,原先醞釀要簽署的“兩岸文化協議”沒了下文,之前鄭重承諾的“先經後政”,變成了“有經無政”,諸如此類。此類情況假如長期蔓延而得不到糾正,兩岸交流將喪失動力,前景堪憂。

  港澳台交流作為兩岸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上曾有效地促進了三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為三地民眾帶來福祉,同時也對促進兩岸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1949至1987年期間,台灣與內地隔絕長達38年之久,但港澳台一直保持民間往來,沒有“斷流”。至今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發揮著重要基石作用,以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為主要內容的“九二共識”,就是20年前在香港達成的。1995年建立的澳門“一機到底、飛行兩岸”的航班模式,及本世紀初,多次在澳門談成的兩岸節日包機案例,為後來兩岸直接、雙向“三通”的實現奠定了堅實基礎。俱往矣,面對新的兩岸關係形勢,如何推動港澳台交流繼續發展,在造福三地民眾的同時,在兩岸交流中繼續發揮先行先試作用,是一個值得關注和探索的重要現實問題。

  一、 相互尊重、包容,共襄民族復興盛舉 

  交流的前提是平等,人與人的交流如此,地區與地區、社會與社會的交流也是如此。港澳台交流也應把相互尊重、包容,保持平等地位,放棄自我優越心態,當作首要的前提。在某種意義上,港澳台三個地區都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香港號稱“東方之珠”,台灣堪稱太平洋上的“鑽石”,澳門社會唱響“七子之歌”,至今蕩氣回腸,震撼人心。2008年以來,在兩岸攜手努力下,台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不俗成績。在歐美國家普遍因歐債危機、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社會動蕩、政權大面積更替等極為不利的外部環境下,另外,島內民進黨“台獨”分裂勢力在一些重大事件和法案上故意阻撓,以外向經濟為主的台灣經濟能取得現在的成績,應該說實屬不易。香港回歸15年、澳門回歸13年以來,更是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

  以香港為例,回歸以來,香港總體發展順利,各項指標十分亮麗。在經濟民生方面,成功抵禦亞洲金融危機、非典疫情特別是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推動經濟平穩發展,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升,被公認為全球最自由開放的經濟體和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發表“2011年世界競爭力排名報告”,香港與美國並列榜首。美國傳統基金會連續18年評定香港為全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香港一舉成為2011年“全球外來直接投資流入金額最多市場”之一,成績僅次於美國及中國內地兩大世界經濟龍頭。在世界銀行針對183個經濟體發布的“2012營商環境報告”中,香港排名第2。2011年獲選世界十大旅遊勝地之一,2012年獲選全球最宜居城市。回歸以來,香港的核心價值(主要指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公平正義、誠信透明、多元包容、尊重個人和恪守專業)從未受到任何削弱。在英國泰晤士報2010年的大學排名中,香港大學位列全球第23位,居亞洲第1。在政制發展方面,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有關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出決定,明確了普選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時間表”。

  總之,香港比過去更繁榮,法治甚至好過英國本土,媒體的自由度也達到新高。回歸前,美國《財富》雜誌預言“香港死了”,嚇跑了很多香港居民,光是向加拿大就移民20萬,但後來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後悔了,又返回香港。回歸10周年之際,“看走眼”的《財富》雜誌在相關報道中坦承:“好吧,我們錯了!”回歸15周年前夕,西方主流媒體一致認定,香港比回歸之前更具活力。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去年訪問香港時指出,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仍然是連接中西方的橋梁。英國政府不久前向國會提交“香港半年報告”表示,“一國兩制”在香港運作良好,中英聯合聲明承諾的權利及自由得到尊重。外交大臣在報告中強調,香港的法治與司法獨立,仍是香港社會維持安定繁榮的基石。

  要指出的是,港澳台的發展與祖國內地的發展息息相關、珠聯璧合。俄羅斯前領導人葉利欽在談到本國改革成效不如大陸理想的原因時,曾羨慕地提到,俄羅斯很遺憾沒有自己的香港可以借鑒經驗。在某種意義上,三地在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已經發揮了舉世矚目的重要作用,今後也必將繼續為國家、民族甚至為人類,創造更多彪炳千秋的重要業績。

  二、 相互學習、借鑒,更好造福三地民眾 

  崇尚學習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三人行,必有我師”,港澳台作為三個毗鄰的發達地區,涵蓋3000多萬人口,有著更多可以相互學習、借鑒的內容。由於歷史上的原因,因緣造化,三地有很多共同之處,也各有優勢。舉例來說,台灣社會創意較多,在電子高科技製造業等方面領先很多,香港在法制建設,以及金融、貿易、航運等方面優勢明顯,澳門在旅遊休閑、社會福利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三地在堅持各自好的做法同時,完全可以通過相互學習、借鑒,更加完善自己,更好推動本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為廣大民眾謀取更多的實實在在的利益。

  在一定意義上,三地能有今天的成績,就是相互學習、借鑒的結果,比如,澳門中學生畢業升學一直有赴台就讀的良好風氣,是台灣外地大學生最多的生源地,目前仍有4000多名澳生在台學習,很多學成歸來的學子成長為澳門各行各業包括行政部門的重要骨幹,有的還是耀眼的管理精英。香港赴台就讀人數近來有上升趨勢,今年共有3800人申請赴台讀書,創60多年來最高紀錄。台灣近年之所以能取得突飛猛進的成就,一定程度上也是學習、借鑒港澳某些成功做法的結果。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對2003年港澳與大陸簽署CEPA經驗的成功借鑒。開放大陸居民赴台個人游的政策制定,也是因為港澳開放個人游在先,而且取得不錯的效果,成功拉動港澳經濟快速發展。兩岸剛剛建立的貨幣結算機制,充分吸納了香港打造國際金融中心、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的有效做法。台灣嘗試推動馬祖等地的博彩業發展,更是明顯學習澳門發展經濟的某些成功做法。隨著交流領域不斷拓寬、層次不斷加深,有理由相信,三地一定能找到更多可以相互學習、借鑒之外,三地將會因此更加受惠,所有這一切又將為深化三地交流注入更強勁的動力。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