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美媒:西方批評中國是虛偽的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9-23 09:12:55  


  中評社北京9月23日電/西方批評者有時候對中國不公———這樣的看法未必只有“熊貓擁抱派”或為北京辯護的人才有。我本人就不屬於上述兩種。不是說中國不存在他們指責的種種問題,而是西方批評者對中國的行為指指戳戳或表示懷疑時,往往忽視他們譴責的許多不端行為在不久前的西方很普遍,甚至還得到鼓勵。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文章稱,西方的憤怒經常指向中國知識產權的糟糕記錄。但中國擅用別人的發明和創意,只是在走美國曾走過並且曾經極力捍衛的一條路。美國承認外國專利權是在19世紀初。此前,美國盜版者自由自在地竊取和抄襲外國的發明和技術。華盛頓在法律上承認和保護外國版權要更晚———直至1891年,簽署國際性版權公約更是推遲到1988年。而大多數其他工業國家早就簽署了。

  當然,這不是北京保護知識產權不力的理由。但是,當今天美國的知識產權遊說者憤憤不平地指責中國盜版時,或許他們應該捫心自問,這都是華盛頓當年竭力主張的事,為何那時是好事,而今天中國做則是壞事。

  西方批評中國的“本土創新”政策也透出雙重標準。西方指責中國使用大量補貼、歧視性採購及標準操縱等手段。但這些基本上都屬於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英法德和其他歐洲國家廣泛使用的那一套。當年,這些國家使用上述辦法,目的是培育計算機、芯片製造、電信和其他高科技產業的“國家冠軍企業”。

  可以說,中國的非軍事活動在海外最能引起懷疑的,是國有能源公司的擴張。一些外國評論家說,中國國有能源公司在全世界搶購油氣是“攫取土地”,是中國力量在國際上偷偷擴張的幌子。他們的懷疑有其理由,可能是因為在西方,石油大企業的全球利益向來與政治權力密不可分。

  實際上,有證據表明,中國石油公司的利益與國家權力的關係要弱得多。比如,他們在海外獲取的石油很少運回中國,大多數會被賣掉或在國際市場上交換。沒錯,中國的石油公司有效地控制了能源部門,但它們似乎基本上自定規則,與國家總的外交政策計劃分離。

  上述例子告訴我們的大多與中國批評者經常主張的相反。中國遠非一個自信的新興全球超級大國。實際上,中國是一個大的發展中國家,相對弱勢地面對世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